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与对策开题报告

 2022-09-01 18:14:15

全文总字数:1593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随着金融创新和网络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渗透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以支付宝,P2P为主的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正迅速蹿红并猛烈冲击着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为了自身业务的发展,长期占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也必须实现自我的转型。那么如何应对此次新兴领域的冲击挑战、抓住互联网时代里的机遇,并以此制定相应的对策已然成为商业银行未来战略转型发展的重大课题。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研究内容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国外关于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原因,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分析认为这是一种金融创新。nasdap系统1971年首次创立于美国,标志着网络金融进入实际运营,美国三家银行在1995年联合在互联网上成立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标志着美国网络金融进入新阶段。对于互联网金融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外国学者daniela klingebiel2002)提出了电子金融正在全球范围内改变着金融服务的性质和方向,这些改变不进体现在发达国家经济体之中,也开始发生在使用电子金融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之中。与此同时,国际清算部门货币与经济部门(2001)发表的论文中认为电子金融为金融体系带来了效率改进的同时也对金融系统和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带来挑战。

在国内,从银行业开始使用计算机(1980)到阿里巴巴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信贷股份有限公司(2010),我国电子化金融正在迅速发展。学者尹龙(2003)认为全面控制网上银行业务的风险,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对于提高我国银行的整体发展水平与竞争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随后邱勋(2004)以余额宝为例,开始着重分析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冲击,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市场地位,活期存款带来了冲击。

除此之外在国内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上。一些学者认为互补共赢则是一种良好的共存环境,因为互联网金融会给银行体系带来去中介化和全智能化。冯娟娟(2013)认为应当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的优势比较入手,认为商业银行应该在与互联网金融在合作中雪球共赢;同时谢平(2012)则认为互联网金融是银行金融与资本市场融资并列的第三种金融模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研究计划

1.20171110日前,选题、进行基础材料的收集;

2.20171130日前,完成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