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银杏复合模式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03:0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尤其是大气中CO2浓度日益增加而引起的温室效应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全球碳循环研究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无数科学家投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而农林复合系统作为一种土地经营方式,在贮藏和固定碳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弄清楚农林复合系统的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情况,研究结果能够对研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乃至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都有一定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国外,Greenland和Foxd (1964)最早定义土壤中相对密度小于2.0gcm-3的组分为土壤轻组有机物。Biederbeck和Zentner (1994)通过动力学研究发现,土壤有机质的瞬时波动主要在易氧化、分解的有机碳内发生,并将可矿化、易氧化、微生物量碳用作土壤有机碳指示指标,这些活性指标对土壤有机质的敏感性比其它农业变量更高,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的变化可以指示土壤有机质的早期变化;另外Blair等(1995)认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说,土壤碳库容量是很重要的因子,其变化主要发生在易氧化碳库里。

近年来,国内对有机碳组分的研究也开展了大量工作,徐明岗等(2000)定义土壤活性有机碳包括易氧化碳、轻组碳、水溶性碳以及微生物量碳;张春霞等(2004)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氧化稳定特性与不同轮作与施肥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徐秋芳等(2005)研究发现阔叶林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低于灌木林地;杨长明等(2006)就华北平原具有代表性的禹城市的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进行了研究,发现与传统小麦一玉米轮作的粮田相比,果树和首蓓栽培明显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也显著提高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研究内容

本项研究是在江苏省东台市黄海森林公园进行,选取林分差异较小,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银杏林作为试验地,试验地上银杏于2002年栽植,株行距28 m。本研究以不同银杏复合模式(银杏纯林、银杏 水杉、水杉、银杏 小麦 玉米、和小麦 玉米经营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化学组成及稳定性的研究。

2.研究计划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系统的调查了东台市黄海森林公园不同银杏复合模式下的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情况,研究结果能够对研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黄海森林公园的碳循环研究有一定意义,填补了银杏复合系统在这方面的空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