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与避难公园实践——应急救援基地景观设计(防灾庇护专项设计)开题报告

 2021-08-08 21:08: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半世纪以来,城市地震、火灾、洪水、气象灾害、地质破坏等5 大灾种日趋频繁,自然灾害愈来愈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问题。防灾公园平时是居民娱乐、休闲、健身的场所,在灾害来临时可以立即启动防灾机能,成为城市重要的灾害隔离带。它能够阻止火势蔓延,疏散避难人员,作为修复家园的据点和平时学习防灾知识的场所。而海绵城市理论则在于解决城市内涝,实现雨水的可持续利用。将海绵城市理论运用在防灾庇护场所的设计中,实现了场地的最大化的有效利用,且在防灾庇护绿地设计中运用透水性铺装和下陷式绿地等具体措施不仅可以防止城市内涝的发生,还可以将其储藏的水分运用于灾后的救援行动。体现了可持续、生态的发展原则。希望在该场地建成后能对其区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并且引发社会对于海绵城市和防灾庇护绿地设计两者结合实施可行性的思考。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对应急避难场所的探索和建设相对较晚,并且一般为灾后一天至数天之内的应急避难场所,以公园和空地为主。应急避难场所的形式和功能较为单一。相比较而言日本及欧美国家有丰富经验,有很多优秀案例。

在欧洲,每个城市都有一个防范直径,遇到地震、水火等灾难时,不论在城市的哪个角落,都有一个 5 分钟内可到达、能够容纳一定数量避难者睡觉和生活的场地。

而日本在1996年提出建设防灾公园后,相继在1998年出台了《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指南》、1999年出版《防灾规划指南》、2000年出版《防灾技术便览》。到目前为止,在东京防灾公园、缓冲绿地随处可见,一座不起眼的假山,腹内却密布着地下紧急自来水管、电线等设施,游人休憩的公园广场,竟是保障应急交通的直升飞机停机坪这种被称为防灾公园的公共空间,一旦出现突发灾害,便成为城市重要的灾害隔离带。政府指示各地努力建立防灾安全街区和防灾生活圈指导居民日常进行防灾训练与防灾生活活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文将从完善新区消防、公安、交巡警、城管、应急抢险等公共应急服务系统的综合指挥功能和城市避难公园内部避难空间及避难设施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为出发点,对一些国内外优秀的避难应急场所进行分析研究。

1.通过对国外外优秀景观案例的学习以及国内对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研究,搜集相关资料。

2.对海绵城市国内外发布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并对优秀案例进行学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关于海绵城市的开发和利用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越来越成为热点,而该理念对于应急救援场所的建设的作用也在被证明。然而,近年来中国以海绵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目标,但是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却没有将其真正的应用在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而将海绵城市理念与防灾庇护绿地的景观建设相结合便是很好的应用。

将海城城市理念运用于防灾庇护绿地的建设,旨在赋予场所更加丰富的功能和意义,将受灾的城市影响降到最低,并且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海绵城市对于水资源的涵养和保护可与防灾庇护绿地中的应急水源相结合,植物的种植也可以为灾后提供隔离庇护场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