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下的重组家庭子女自我教育问题开题报告

 2022-03-16 20:18:1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背景: ①离婚率逐年升高,重组家庭激增,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问题青少年层出不穷。

②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出于弥补的心态,对子女的教育呈现两种极端趋势:过分溺爱、放任不管。

③学校对于特殊家庭子女教育的重心偏离,教育责任主要依托于班主任老师,且对于该群体的教育大多停留于心理疏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主要研究内容:①重组家庭子女对于家庭变故的心理调适方法;②重组家庭子女对于处理家庭内部复杂人际关系的技巧探索及技巧的适用性大小;③重组家庭子女对自己特殊身份的解读以及对外界刻板印象的感知;④重组家庭子女改变现状的意愿强弱及实施效度;⑤重组家庭子女获取社会支持的途径与方法;(2)预期目标:①通过能力建设,挖掘并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促使其主动改变现状,包括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提升和对环境的适应两部分。

②通过适当的心理调适,纠正服务对象错误的心理认知,重塑服务对象健康完整的自我认知。

③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引导服务对象与外环境达到适应性平衡,更好地完成社会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访谈法为主,观察法为辅(类似个案工作的工作方法)(2)具体步骤:①在取得服务对象同意的基础上,进行入户访谈,及时整理每次的访谈记录。

②前几次入户访谈,主要是与服务对象直接就研究内容进行了解,在访谈过程中可适当观察服务对象与家庭其他成员的互动情况。

③之后的几次访谈可适当加入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交流,更全面地了解服务对象所处的小环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李宁,谢威,周波.再婚家庭子女的身心发展及其学校研究[N].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30-2).[2] 臧晓露.重组家庭社区青少年心理问题基于一个个案的研究[N].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03(26-10).[3] 周晓红、谢巍.再婚家庭教育的误区与策略[N].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20(6).[4]谢巍,李颖,高众辉.学校对再婚家庭学生的教育策略[J].现在中小学教育,2011(8):4-6.[5]嵇建珍,杨秀兰.重组家庭子女素质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6]谢巍,高艳红.再婚家庭子女的社区教育探究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J].世纪桥,2012(5):128-129.[7]谢巍.重组家庭青春期子女的家庭教育[N].鸡西大学学报,2013-01(13-1).[8]崔竹云.重组家庭呼唤家庭教育的一致性[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9):50-51.[9]李佳.手足相残,一场再婚家庭的悲剧[J].法律与生活,2013(5):30-31.[10]刘路峥.浅析家庭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素质教育,2011(7):118.[11]王秀云.离异重组家庭子女心理特点及教育[J].教育周刊,2010(9):10.[12]杨梅.对一名重组家庭孩子的个案指导[J].探索,2011(12):78-79.[13]孟彬,张炳奎,林涛.父母婚姻状况对子女人格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中国民康医学,2011(21):2661-2662.[14]王伙生.离异单亲及重组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N].镇江高专学报,2004-04(17-2).[15]张敏杰.再婚家庭的代际关系[J].观察新闻,2004(9):34-35.[16]王萍.再婚家庭请给孩子完整的爱[J].中国保健营养乐活,2008(2):100-102.[17]高玉洁.重组家庭幼儿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J].心理康乐,2006(1):28-30.[18]王萍,杨云青.让爱走进心田例谈中职校重组家庭学生的教育艺术[J].文学界,2012(9):401-402.[19]海剑.美国再婚家庭面面观[J].环球视窗,2001(12):58-60.[20]马祥信.继父母如何教育子女[J].家长学校,2005(11):58-59.[21]董清民.构建和谐再婚家庭关系的新思维[N].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09(8-3).[22]李英霞.由《家有儿女》看重组家庭的子女教育[J].电影评介,2008(5):55-56.[23]项光勤.再婚家庭的亲子关系问题初探[J].学海,2003(6):167-169.[24]陈新欣.再换家庭的子女教育继母继父如何当[J].新世纪潮,2000(8):4-7.[25]汪洁.做了新妈妈之后如何在重组家庭中酿造亲情[J].家长学校,2005(4):36-37.[26]李景毅.再婚家庭的子女教育再婚夫妻的角色心态与其不当的家教行为[J].心理世界,2002(10):28-31.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3月1日-3月15日:在期刊网、相关书籍里大量搜索资料,进行简单的笔记梳理,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独到观点、存在的局限性等。

2、3月16日-3月31日:分析阅读笔记,确定自己的切入视角,深刻挖掘自己的研究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将其作为研究的核心和相关资讯的导入线索,查找资料。

3、4月1日-4月5日:初步确定研究对象,筛选出能够配合的、符合条件的对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