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福利政策完善研究——基于苏州校园欺凌的实证分析开题报告

 2022-03-27 18:48:2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背景

纵观全球,不同形式的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校园欺凌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一世界性难题备受各国关注。据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校园暴力与欺凌全球现状报告》(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Global Status Report)显示,全世界每年有将近 2.46 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欺凌。时隔两年,该组织又发表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全球性调查报告——《数字背后:终结校园暴力与欺凌》(Behind the Numbers:Ending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数据背后》报告显示,在报告统计的前一个月,32%的学生表示受到至少一次来自同龄人的校园欺凌,他们当中近1/3的人曾遭受过身体暴力。这也是UNESCO首次采用“终结”字眼,来呼吁解决各种形式的校园暴力和欺凌的决心。

校园欺凌无疑会对学校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业成绩、生活质量等造成不良影响。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2019年的6年间,媒体共报道校园欺凌事件95起,严重程度高达被霸凌者的死亡,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校学生这一类弱势群体的身心尚未成熟,本应在安全的校园生活中接受关照与呵护,然而他们中一部分群体却深处“青春残酷”之中。那些损害个人基本权益的事件往往会导致部分负面因素的累加,从而滋生出危害深重的越轨乃至犯罪行为。长期以来,我们总以一种狭窄和片面的观点来看待儿童福利问题,针对其制定的福利服务政策过度停留在基本的物质生活,以为为其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服务就是“福利制度”了,但是“福利”当中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外,还应当有“过有尊严的生活”的含义,还应当包括发展的需求。随着《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渐进尾声,我国迫切需要客观总结儿童福利政策实施的现状,探索儿童福利政策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要努力创新和研究青少年校园欺凌等犯罪行为预防策略的不同角度、内容和方法,使现代儿童福利政策的预防犯罪功能发挥得最为有效,从而为解决校园暴力和欺凌问题进行有效探索。

二、目的

2019年7月30日苏州日报发布了头条新闻《以更好的教育成就更好的苏州》。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每个家庭最大的愿望。自古以来,“崇文重教”就是最有苏州味道的标签之一。如今“宜居城市,天堂苏州”针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的如何呢?本文旨在以儿童福利概念为指导,分别从儿童福利政策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角度,对苏州部分学校进行实地调研,探讨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全面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探寻现代儿童福利政策应具有的预防犯罪功能。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儿童福利政策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虽同属社会学,但又由于两者属社会学学科下面的两个学科(社会保障学和犯罪学)而通常被分开研究。本着多学科、多角度综合交叉研究的宗旨,本文拟以儿童福利政策理念为导向,结合社会保障学和犯罪学两个领域的知识和发现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为探寻现代儿童福利政策应具有的预防犯罪功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现实意义

学校欺凌事件看似是偶然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难以避免的。在校学习阶段既是学生青春期的发展,也是学生逐步交往的重要过程。青少年学生处于半社会化阶段,多种外部刺激将逐渐导致其背离已知概念,长此以往,新旧概念之间的矛盾将会加剧校园欺凌的发生。结合国情,我们已进入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最后一年,我国在儿童福利政策领域上正处于转型期,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随着长期发展实践也已进入瓶颈期,在此时此刻,不论是对于儿童福利政策还是犯罪预防工作而言,开阔思路的复合型研究都显得格外具有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在预调研基础上,选定三所学校:香山中学(太湖旅游度假区)、江苏省木渎实验小学(吴中区)、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工业园区)作为研究对象,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探讨校方、学生、家长三类群体在相关问题上的看法和意见,进而为政府完善儿童福利政策的预防犯罪功能提供政策建议和科学依据。

二、预期目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翻阅相关书籍、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掌握国内外学者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结合现实案例分析结果确定研究定位,并整合归纳各学者的观点,分析比较其共通性和差异,从而为本文提供有力理论支持。

(二)实证调查法

本文采用实证性的调查方法,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前期通过问卷寻找合适研究对象,寻找相关“欺凌”事件当事人,后进行关键人物访谈法,着重对特定主体进行深入访谈。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在征得班主任同意和当事人沟通,对相关“施暴者”和“受害者”进行深度访谈。从而为本文提供真实有效的现实素材。

(三)比较分析法

在对校园欺凌大量研究的国际经验介绍、国内学者相关认识以及苏州不同中小学现状的研究介绍中均运用此方法。致力于找出其特殊性和普遍性,从而更清楚认识校园欺凌的基本现状,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为本文借鉴和改善相关方法提供有力证据。

二、研究步骤:

本文研究主要是有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通过广泛查阅各种研究资料结合社会热点信息,确定研究方向定位。

2.通过电话预调研,确定典型案例,在征求班主任同意情况下,与关键研究对象进行沟通交涉,说服他们进行访谈调查。

3.拟定关键人物访谈提纲,编制相关开放性问卷调查,将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方式、产生原因、施行现状、保障需求予以问题设计。

4.进行实地调研,详实记录关键人物的访谈内容,并进行实地问卷调查,访问掌握现实材料。

5.资料的汇总整理和分析,并据此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4. 参考文献

[1]王雪梅.儿童福利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杨雄.儿童福利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支愧云.校园暴力心理机制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至2022年1月 老师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2.2022年1月 老师完成并下达任务书。

3.2022年2至3月 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