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林北大山片区的景观概念设计——基于园艺治疗的空间改造开题报告

 2021-08-08 00:48:47

全文总字数:1713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学生、教职工、居民共同组成了南林这个大社区,公共空间使不同人群生活交织在一起,通过对公共空间的改造,提高空间活力,探索与园艺治疗相关的跨领域合作,寻找公共空间的新可能。

意义:创新公共空间的参与模式,建立使用者与空间的互动关系,激发公共空间活力,依托南林特殊的环境条件创造一种新的交流语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北京baita电影院项目遵循开放原则,创造了一个公私模糊的空间,以将公共活动引入社区的中心。

这里是一个灵活可变的装置,一个开放的文化平台,一个鼓励集体活动的基础建设,它为人们提供相遇的机会,胡同的居民和设计周的游客可以在这里休息,看电影,讨论城市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帮助并参与到艺术活动和创意工作中去,共同享受项目带来的快乐。

国内:广州旧城区公共绿化空间微改造以昌华涌为例微改造是指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主要适用于建设区中对城市整体格局影响不大,但现状用地功能与周边发展存在矛盾、用地效率低、人居环境差的地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对南林周围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确定设计场地,发现场所中实际的需求,对设计作出最初的判断。

2.整理查找公共空间改造中中外不同地区的设计手法,重点分析对比相关资料,总结学习各项分析方法。

3.进行方案的构思与深化,并与现场实际环境相对照,不断完善设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城市小型公共空间作为最适合城市居民日常交流、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一方面在满足人们日常闲暇活动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市民的身心需求。

纵观我国城市小型公共空间会发现,空间的设计往往更注重形式感,缺乏对场地使用者、周围环境、文化特点、自然条件等因素的考究,千篇一律的设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使用者的需求。

而我们在公共空间的改造中期望改变传统的使用者身份,使用者不再仅仅被动地接受空间的特性,而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通过建立使用者和场地的新型链接,并探索园艺治疗相关的跨领域合作,运用园艺治疗的理论,激发场地的活力和更多可能性,使公共空间成为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场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