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开题报告

 2021-08-09 12:0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著名美籍华人记住大师贝律铭说过: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因而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历史街区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对历史街区文化进行保护规划首先是为了更好的保存历史街区特色,做到特定历史时期的形态再现。其次为了保留历史街区的景观价值,展示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再来有利于用科学的模式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合理解决历史街区真实性与可利用性之间的矛盾。

纵观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发展,其形成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积淀的物化表现。这种表现体现在历史街区中,经过长期演化组合建立起的有序结构的整体空间环境特征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空间环境体现了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社会价值、建筑价值、美学价值、城市文脉价值、历史价值以及场所价值,对一个区域或者文化的发展具有代表性作用,是一个时期或多个历史时期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叠的结果。

近来,各地为了能得到更多经济上的资助,制定了许多打着保护为旗号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但是实施的结果却是不尽人意的。历史街区作为一定时期人们生活的载体,其特点时期的历史文化也是相当有价值的,见证了当时的社会形态,然后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对历史街区实行推土机式的危房改造,以板式公房代之。或对某一部位进行美化与改造,注重旅游业的发展,使历史街区的商业味道极浓,破坏了真正的历史遗存。保留历史街区的景观价值不仅有助于加强城市记忆,也可使城市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性规划及管理控制导则的研究与1960年代就已深入展开。时至今日,国际已形成了有关历史街区保护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1976年,以《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地作用的建议》为标志,形成了历史地区这个国际遗产保护领域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1987年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中还提出了城市范围内中观层面的重要概念。在大的理论背景的影响下,西方城市保护理论由产生到成熟经历了启蒙与浪漫主义的修复性保护、精英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主义保护、理性保护与完善、多元化世界融合与借鉴四个阶段的变化。

我国对于历史街区保护的研究起步较晚,保护规划的理论主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理论, 1986年12月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首次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2002年随着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基本失去时效性,而由历史文化街区取而代之。

我国在追随国际潮流的同时,更衍生出了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张松在《理想空间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之以日本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黑川纪章的共生哲学为主线,对几十年来逐渐形成的规划设计思想加以梳理和总结,强调规划设计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结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一绪论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 历史文化街区概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较为丰富的国内外文献与参考资料为本文提供了许多理论上的支持,对历史街区历史文化的保护规划刻不容缓,呼唤科学的模式和更具操作性的保护方法,要真正实现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是多学科与部门统筹协调,共同努力的结果。

将理论更好的用于建筑学、空间设计、场所设计、风貌规划与交通规划中,积极响应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号召,通过对历史街区的景观再现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