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的ERP实施绩效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2022-10-29 21:15:0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专家学者对ERP实施的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但迄今为止,对 ERP 实施绩效的评价在理论界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一套系统和权威的评价方法。

国外学者对ERP绩效评价的研究较早。目前应用比较广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977年,Oliver Wight提出ABCD检测法,设计出ABCD检测表,并持续对检测表进行改进;1996 年,美国著名标准化研究机构Benchmarking Partners提出了一套包括项目驱动因素、事务处理指标和关键成功因素等三个方面内容的 ERP 项目评价体系;美国学者McLean和DeLone提出Damp;M信息系统IS成功模型;Shari Shang和Peter B.Seddon提出了ERP实施的系统效益结构表等。

然这些模型也存在各自的不足。ABCD检测法要求评价对象在范围和功能上有清晰的定义,这点ERP很难满足。Damp;M信息系统IS成功模型主要应用对象是信息系统,但ERP已经不单单是信息系统领域的问题,它还涉及更为广阔的领域,因此这一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ERP系统效益结构表涉及的内容又还不够全面。

国内的研究中,现今对于企业ERP实施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上,多以平衡计分卡理论为基础构建 ERP 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层次分析法、BP神经网络的原理、绩效棱柱模型等多种理论,对这些理论进行合理运用,综合分析,从而得出一套较为全面和完整的理论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建立实施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时,不同的研究划分的层次结构各有差异。比如选取利益相关者的满意、企业战略、企业经营和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四个指标及其细化后的多个具体指标构建,抑或是直接按照平衡计分卡的理念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几个方面来评价企业ERP实施绩效。

对层次结构的划分这一方面,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也各有千秋。前者的指标分类虽说模式比较新,但在细化时容易遗漏重要指标,且几种分类之间易有交叉之处,概念不够明晰。后者的分类比较清楚明了,但也存在一定的狭隘之处。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的层次划分,每位研究者均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衡量。这些指标的权重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些许差异,很难有一种权威的权重分析。

因此,在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该课题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的前提下,对多种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衡量,最终得出一套较为全面完整的ERP绩效评价体系模型,使其能够较为普遍地适用于中小企业,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