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人口外流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治理重塑研究-以重庆市回龙村为例开题报告

 2022-02-02 09: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课题的意义: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不仅凸显了乡村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而且也意味着乡村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点。lewis与krugman认为,乡村建设与发展首先要服务于城市和工业需要。[1]市场经济背景下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要素完全自由的流动,且它们首先是向具有极化效应的地区流动,因而这些地区发展得更快、更繁荣,相反,不具有极化效应的地区发展更慢、更落后,从而形成工业部门和城市处于经济区域发展的中心或者核心地带并起着主导经济发展的作用,农业部门和农村则处在经济区域的边缘,从属于中心地带的工业部门和城市的不对等的发展关系。[2]feirani认为,政府应在缩小工业与农业两个部门、城市与乡村两个区域发展差距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提出了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思想,强调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协调互促的发展关系[3]。在此基础上,我国始终将解决好“三农”问题视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视乡村发展情况,体现乡村价值。由此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战略,其中,产业兴旺是根本,生态宜居是基础,乡风文明是关键,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目标。一个乡村寻求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留住村民。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其本身资源条件限制,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乡村由过去的共同体、相互联系的状态衍变为“空心化”状态,造成农村产业、基建、宅地各个方面的闲置与浪费。导致农村经济停滞不前、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基层治理面临公共权威丧失等问题。

重庆市回龙村是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是国家贫困地区,人口外流导致该乡村存在以上问题。而民族地区的治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漆彦忠认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理机制的特殊性,即一般性国家治理机制在民族地区有特别的体现方式。[4]杨军指出西部民族地区传统社会治理中“情理法”的逻辑顺序和国家社会治理“法理情”的逻辑顺序有别,情理法存在冲突。[5]二是治理环境的特殊性,即与一般社会治理环境相比存在更多的限制条件。青觉、闫力认为,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成分多元、文化多样、传统各异、社会发展程度不一以及周边环境复杂,进而使得其社会治理难度加大。[6]值得注意的,由于人口外流是居民满足自身需求体现,是时代发展所致,具有强烈的自发性。但是,重庆市回龙村大量的劳动力外流到各城市,从事多为廉价劳动力相关工作,不足以承受扎根城市的多重压力与挑战。因此,该地区的人口外流,不管对于自身发展,还是村落管理都有阻碍作用。进一步加强该民族地区的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探讨民族地区治理的新机制,对于传承发扬该少数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治理困境,顺应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全国类似贫困民族地区的治理与发展有借鉴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空心化”的内涵界定、形成机制、引发问题、治理途径等四个方面。在内涵界定方面,学者以地理空间视角认为农村“空心化”体现为传统村落地理空间格局的重大改变。比如,刘彦随认为,农村“空心化”是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7]以人口学视角认为农村“空心化”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青壮年离开,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 的现象。比如,林孟清认为,农村“空心化”是农村人才大量流失,导致农业、农村地区的工副业、文教科研和卫生部门的人才出现严重空缺的现象;[8]以综合视角认为农村“空心化”是农村各方面发展出现退步的现象。比如,戴攸峥认为,农村“空心化”是农村的各项事业出现停滞甚至萎缩的现象,既体现为土地、人口、地理等硬环境的“空心化”,又体现为农村组织、传统文化等软环境的“空心化”[9]。在形成机制方面,学者认为农村“空心化”是农民追求现代化生活思想观念、农村产业发展落后、城乡制度二元结构、自然资源匮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引发问题方面,农村“空心化”改变了传统村落共同体的“人—地”关系格局,造成农村经济停滞不前、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基层治理面临公共权威丧失等多方面的问题; 在治理途径方面,刘永飞、钟震颖、戴攸峥等学者分别从产城互融、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城镇化等视角进行了探讨。[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该民族地区“空心化”的形成机制及引发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分析当地目前发展水平、基层治理现状、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实际发展传承水平。将乡村振兴与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相结合,立足于城乡分割和城乡融合视角探讨农村“空心化”问题。最后,形成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农村“空心化”治理主导性思路,并提出相应解决路径。

二、研究内容: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在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大背景下,乡村价值得以提升,由此提出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重庆市回龙村是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也是贫困地区,人口外流导致该乡村治理存在着管理、发展、文化等方面的困境。为进一步加强该民族地区的基层组织建设,解决贫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难题,积极探讨民族地区治理的新机制,传承发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使民族地区摆脱治理困境,顺应时代的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分析目前国内外关于农村“空心化”的研究进展,找出多数研究的不足之处,结合研究地区的特殊情况,从实际角度出发,达到研究目的。2、实地调研法: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方式,总结分析地区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整合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二、技术路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特殊或创新之处: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空心化”与乡村振兴的关注较多,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其一,极少有人关注乡村振兴与农村“空心化”治理之间的关系。当前,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毫无疑问,农村“空心化”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了难题,因此,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加强农村“空心化”治理。其二,极少有人立足于城乡分割和城乡融合视角探讨农村“空心化”问题。事实上,城乡分割是造成农村“空心化”的根本原因,要治理农村“空心化”就要消除城乡分割。而以城乡融合为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空心化”治理的关键所在。其三,专门研究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治理问题的成果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总体落后,其乡村振兴任务更为艰巨,而民族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多,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程度大,对乡村振兴的制约更大,因此,关注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治理问题具有时代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该课题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从城乡融合视角探讨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的治理问题,同时由于该地区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具有一定特殊性。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现状可以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缩影,地区的传统文化研究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是一个值得开拓的重要领域,该课题具有一定创新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一、研究计划:

(一)准备阶段(2019年12月-2020年2月)

1、与指导教师沟通交流确定研究题目,分析课题难度以及实施可行性。2、教师指导查阅国内外文献动态,进行文献收集并确定研究计划及研究方法指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