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苯丙氨酸解氨酶土壤微生物的筛选开题报告

 2022-03-02 09:0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l-苯丙氨酸解氨酶(l-phenylalanin ammo-nialyase )缩写pal。是催化直接脱掉l-苯丙氨酸上的氨而生成反式桂皮酸的酶。(ec0.4.3.1.5)。是1961年j.koukol,e.conn在大麦中发现的。存在于高等植物、酵母、菌类的可溶性部分。推测分子量为30万。这是一个可把苯丙氨酸用于酚类化合物合成的酶。在很多情况下,其反应成为酚类化合物合成的有步骤的速率阶段。在组织中的活性可随外界因素而发生显著变化,用光照,病伤害,植物激素处理等会使活性显著增加。另外有时还受光敏色素所支配。在多数情况下,在组织中活性增加的同时,酶发生失活作用,这时组织中具有活性酶的量很快就会减少,据认为,这种失活是与类蛋白质物质作用有关。此外也已指出有非活性的酶的存在。

目前对苯丙氨酸解氨酶研究较少,对于潜在的应用价值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寻找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工业化研究,有十分现实的探究意义。从自然界中筛选天冬氨酸产生菌,得到的野生型菌株,其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大多都受到宿主菌的调控,苯丙氨酸解氨酶表达产量很低,难以满足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大规模工业生产。

土壤中蕴含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苯丙氨酸解氨酶在微生物中分布广泛,从微生物中筛选出具有新特性和高活力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次实验经过初筛培养、富集培养和发酵优化培养,筛选出产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较高的菌株,并对目标菌株产苯丙氨酸解氨酶最佳培养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扩大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生产源提供基础资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土壤中高产苯丙氨酸解氨酶微生物的筛选并进行产酶优化。利用目标底物为唯一氮源法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两轮筛选,得到高产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目标菌株。对目标菌株的发酵培养基进行单因素优化,得到最佳产酶条件。对产酶微生物的种类进行鉴定。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所筛微生物酶的最佳反应条。

土壤可作为一个巨大的天然微生物库,这些微生物在自然界的进化中形成了独特的性质和催化能力。绝多数的化学反应中所需的酶类催化剂,都可以在土壤微生物中发现。土壤微生物易于培养,作为工业开发时,利用廉价易得的复合培养基,可以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大规模筛选、培养和长期保藏。简便易行,经济环保。自然界中的生物,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天然筛选,这也形成了不同土壤中微生物所产苯丙氨酸解氨酶性能,如稳定性、活力、底物耐受性和选择性等千差万别,因此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详尽的筛选,发现性能更加优良的菌种,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土壤微生物的筛选是本论文第一部分研究工作的重点。用生物发酵培养的方法对土壤产苯丙氨酸解氨酶进行筛选。首先,找到富含目的菌株的土壤,经过初筛和复筛后,选择最优菌株。第二章对筛选出的菌株经行了初步鉴定,可以判断出属于革兰氏阳性还是革兰氏阴性。最后对酶活力最高的菌株进行优化培养,筛选出最优发酵培养基组成,以期为扩大发酵规模提供资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由于苯丙氨酸解氨酶广泛存在与土壤微生物中,实验开始,选择富含目的菌株的土壤,用透明圈法进行初筛。将含有目的菌株的土壤培养液涂布在含有橄榄油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48h后,观察平板上的透明圈。有透明圈出现的地方,即是,目的菌株产苯丙氨酸解氨酶。初筛出来的目的菌株,接种环挑单菌落到富集培养基上,进行富集培养。

对筛选出来的菌株,用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染色,初步鉴定菌株的种类。

通过控制变量的原则,选用不同的氮源、碳源配制液体培养基。检测发酵液的酶活以及在600nm处的吸光值。选择出最优培养基配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张树政. 酶制剂工业下.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 655-670

[2] Balelo VM,Paiva AL,Malcats F X Bioreaetors with immobilized lipase:state of the Art[J].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1996,18(6):392—416.

[3] Van Tilbeurgh H, Egloff M P,Martinez C,et a1.Interfacial activation of the lipase- procolipase complex by mixed reveal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J].Nature,1993,362:814—820.

[4] Brady L,Brozowski AM,Derewenda Z S.A serine protease triad forms the catalytic centre of a triacylycerol lipase[J].Nature,1990,343:767—770.

[5] Schrag J. D,Yunge Li,Shan Wu, Schragi D.Ser-His-Glu triad forms the catalytic site of the lipase form Geotrichum candiuml [J].Nature,1991,351:761—764.

[6] Lee KT,Akoh C C. Structured Lipids: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J].Food Rev.Int,1998,14(1):17—34.

[7]郭诤.脂肪酶的结构和化学修饰田.中国油脂,2003,8(7):5—10.

[8] Adel S, Noureddine A, Samir J, et al. Biochemi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staphylococcus simulans lipase. Biochimine,2001,83:863-871

[9] Lee D W, You S K, Ki J K,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thermophiliclipase from Bacillus thermoleovorans ID-1. FEMS MicrobiologyLetters,1999,179:393-400

[10]Ollis D L, Cheah E, Cygler M, et al. The α/ hydrolase fold. Protein Engineering,1992, 5:197-211

[11] Van T H, Egloff M P, Martinez C, et al. Interfacial activation of the lipaseprocolipase complex by mixed micelles reveal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Nature1993, 362(6423): 814-820.

[12] Sarda L, Desnuelles P. Action de la lipase pancréatique sur les esters en émulsion.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958, 30:513-533

[13] Lin M, Mattias P, Patrick A. Water activity dependence of lipase catalysis in organicmedia explains successful transesterification reactions. Enzyme and MicrobialTechnology, 2002, 31:1024-1029

[14] Brockerhoff H, Jensen R G. Lipolytic enzymes. Academic Press, N Y,1974.

[15]Yabya A R M,AndersonW A,Moo-Young M.Ester synthesis in lipase,catalyzed reactions[J].Enzyme Microb.Teehnol,1998,23(7-8):438—450.

[16] 张树政.酶制剂工业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17] 陈贵园,魏云林.低温脂肪酶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J].生物技术通报,2006,(2):29—32.

[18] 赵伟,王俐琼,郑甲,等.产脂肪酶菌株的分离、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33(3):88-92.

[19] 洪鲲,张豪,乙引,张习敏,等.产脂肪酶细菌的筛选及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9):103~105.

[20] 李军红,姜绍通,童洋洋.产脂肪酶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840—15842

[21] 薛静,陶树兴,田泽英,苏蕊,丛寅.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产酶条件及酶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826—8830.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17年3月1日~2017年3月18日,了解实验目的,熟悉流程步骤,查阅相关资料,翻译文献资料,撰写绪论,;

2、2017年3月19日~2017年3月25日,准备实验所需药品,采集实验所需的土壤样品。

3、2017年3月26日~2017年3月28日,富集培养土壤目的菌株

4、2017年3月29日~2017年4月4日,初步筛选出土壤产天冬氨酸菌株

5、2017年4月5日~2017年4月7日, 挑取单菌落,只丰富培养基上,富集培养。

6、2017年4月8日~2017年4月12日,挑取菌落只丰富培养液中培养,测酶活以及600nm处吸光值,并对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鉴定。

7、2017年4月13日~2017年4月18日,对酶活力最高的发酵菌株进行培养基碳源优化培养,测发酵液的酶活以及600nm处吸光值。

8、2017年4月19日~2017年4月24日,对酶活力最高的发酵菌株,选择最优碳源,进行培养基氮源优化培养,测发酵液的酶活以及600nm处吸光值。

9、2017年4月25日~2017年5月3日,撰写毕业论文初稿,完成开题报告。

10、2017年5月4日~2017年6月15日,完成论文修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