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社会质量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开题报告

 2023-10-12 11:47:0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获得感”一词迅速流行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多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

获得感一词是结合了我国经济模式转变,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从而提出的,在十九届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上也被多次提及。

“获得感”是在国内提出并进入大众视野,我国针对获得感定义、维度等方面的研究占主要地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近年来,在有关居民获得感的相关研究中,对其影响因素的探究多集中在收入、工作、子女数量等物质化方面,而对于精神方面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质量视域切入,以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等维度深入探索影响居民获得感的因素。


预期目标:
对居民获得感维度进行界定并编制居民获得感量表,从社会质量视域,探究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等因素对于居民获得感的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研究步骤:
1、 查阅文献。

利用各种国内外电子期刊数据库(如cnki数据库)查阅基于获得感、居民获得感以及社会质量的相关文献,进行关联整合,寻找异同点。

由此,确定研究方向、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正式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Yanyan Hong, Hongkun Chen, Yuchen Zhou, Yan Chen, Dahui Wang, Fanli Meng. Developmen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sense of gain scal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care services for older adults in the community.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February 2023 Volume 59 (Cover date: April 2023) Article 102233
[2] LP He, LP. Fu, Provision of public services and residents’ sense of Gain: A refined perspective of social governance, M.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19, 03.
[3]曹现强amp;李烁.(2017).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人民论坛学术前沿(02),18-28.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02.002.
[4]张品.(2016).“获得感”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402-407.doi: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6.04.002.
[5]王浦劬amp;季程远.(2018).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良政基准与善治标尺——人民获得感的意蕴和量度.中国行政管理(01),6-12. Doi:.
[6]郑风田amp;陈思宇.(2017).获得感是社会发展最优衡量标准——兼评其与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02),6-17.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02.001.
[7]文宏amp;刘志鹏.(2018).人民获得感的时序比较——基于中国城乡社会治理数据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03),3-20. doi:10.13644/j.cnki.cn31-1112.2018.03.001.
[8]孙远太.(2015).城市居民社会地位对其获得感的影响分析——基于6省市的调查.调研世界(09),18-21. doi:10.13778/j.cnki.11-3705/c.2015.09.005.
[9]黄艳敏,张文娟amp;赵娟霞.(2017).实际获得、公平认知与居民获得感.现代经济探讨(11),1-10 59. doi:10.13891/j.cnki.mer.2017.11.001.
[10]石庆新amp;傅安洲.(2017).获得感、政治信任与政党认同的关系研究——基于湖北省6所部属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1),91-94. doi:.
[11]王恬,谭远发amp;付晓珊.(2018).我国居民获得感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 财经科学(09),120-132.
[12]赵卫华.(2018).消费视角下城乡居民获得感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1-7.
[13]金伟amp;陶砥.(2018).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旨归: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湖北社会科学(05),153-157.
[14]梁土坤.(2018).环境因素、政策效应与低收入家庭经济获得感——基于2016年全国低收入家庭经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现代经济探讨(09),19-30.
[15]吴克昌amp;刘志鹏.(2019).基于因子分析的人民获得感指标体系评价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13-20. doi:10.13715/j.cnki.jxupss.2019.03.003.
[16]董洪杰,谭旭运,豆雪姣amp;王俊秀.(2019).中国人获得感的结构研究.心理学探新(05),468-473. doi:.
[17]马红鸽amp;席恒.(2020).收入差距、社会保障与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社会保障研究(01),86-98.
[18]廖福崇.(2020).公共服务质量与公民获得感——基于CFPS面板数据的统计分析.重庆社会科学(02),115-128. doi:10.19631/j.cnki.css.2020.002.011.
[19]史鹏飞.(2020).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获得感.人民论坛(Z1),108-109.
[20]张明霞.(2020).美好生活获得感的实践唯物主义审思.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07),28-32.
[21]于洋航.(2021).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生活满意度与居民获得感. 西北人口(03),78-90. doi:10.15884/j.cnki.issn.1007-0672.2021.03.007.
[22]谭旭运.(2021).获得感与美好生活需要的关系研究.江苏社会科学(03),68-77. doi:10.13858/j.cnki.cn32-1312/c.20210525.007.
[23]徐延辉amp;李志滨.(2021).社会质量与城市居民的获得感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169-181.
[24]朱英格,董妍amp;张登浩.(2022).主观社会阶层与我国居民的获得感:社会排斥和社会支持的多重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1),111-115.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22.01.023.
[25]陈喜强,姚芳芳amp;马双.(2022).区域一体化政策、要素流动与居民获得感提升——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06),96-112.
[26]郑建君,马璇amp;刘丝嘉.(2022).公共服务参与会增加个体的获得感吗?——基于政府透明度与信任的调节作用分析. 公共行政评论(02),42-59 196.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4年3月12日之前,查阅相关文献,完成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下达英文论文的翻译任务。


2、2024年5月1日之前,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选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采集并分析数据;在此基础之上完成论文初稿的撰写和英文论文的翻译任务,并及时填写论文指导记录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