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粹主义的生成和治理开题报告

 2021-08-08 01:08

全文总字数:4375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1、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梳理既往研究中的概念界定,以求能够整体把握民粹主义以及网络民粹主义的内涵与外延;2、选取近年发生具有民粹主义倾向的网络事件,分析网络空间中的民粹主义的嬗变机制,探寻其社会根源,并以权力结构为切入口来深入了解中国网络社会的运行;3、分析网络空间中的民粹主义对现实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和双重影响,探究消解网络民粹主义的途径。

研究意义据《第39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

规模上的增长必然带来形态和结构上的变更,网民队伍的迅速崛起,标志着中国社会生活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网络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民粹主义最早起源于19世纪后期在美国南部和西部农业地区出现的人民党激进运动以及19世纪后期俄国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民粹派运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民粹主义的潮流席卷五大洲,成为一个游荡于世界的幽灵。

尽管百余年来,民粹主义一词被人们广泛使用,可它也是社会科学中最没有精确定义的词汇之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和框架本文将尝试回答以下问题:研究者对民粹主义以及网络民粹主义特征上的共识有哪些?在中国语境之下民粹主义所指为何,与其原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哪些是影响网络民粹主义生成的关键因素?网络场域所具有的特点是怎样推动网络民粹主义的蔓延?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空间中权力结构是否呈现出不对等关系,这种权力结构形态对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很多研究者认为断裂的社会结构是滋生民粹主义的温床,那么社会各阶层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谁受益,谁受损?推动民粹行动的和反民粹思潮的群体之间有何差异?怎样引导网络空间中的公共领域建立交往理性?如何使得民意得以真正表达?本文的大致框架为:首先,进行梳理概念,并考查与网络民粹主义相近的概念,尤其是在民众合理参与同民粹行为倾向之间尝试做出性质上的区分;分析网络民粹主义与哪些内容表现出明显的亲和性;分析网络空间中的民粹主义与现实社会的民粹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其次,探寻社会根源。

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分析中国网络社会的构成情况以及特征;分析权力结构在现实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的不同形态,以及在权力结构的嬗变中社会认同所发生的变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尝试在剖析过程中尽量不采取二元对立的分析方式。

对于网络民粹主义的生成的解析,以权力结构在传统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中的持续易变为切入点,并由权力结构延伸至社会转型期和网络社会中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变化机制;既考查底层社会也分析精英阶层在网络民粹主义生成中所起到的作用,既分析推动民粹行动的群体,也关注反民粹思潮的群体,以求达到较为全面的认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