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构建研究——以江苏段为例开题报告

 2021-08-08 12:08

全文总字数:1336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面对中国大运河众多的文化遗产资源,仅限于叙述性的文字描述以及苍白的评定数据是不够的,为了系统而有效的查阅其价值评价,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大运河文化资源遗产数据库。以京杭大运河苏南段为例,通过梳理其历史脉络以及实地调研研究,建立了储存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历史信息及价值评价等信息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对于查阅与分析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历史脉络与价值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众多中国大运河研究中,鲜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李强,毛锋,周文生在2009年发表的《京杭大运河保护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是比较全面的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京杭大运河保护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库技术、空间数据引擎技术、GIS、3维虚拟可视化技术等,以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整合大运河遗产区域遥感影像数据、遗产专题数据、社会经济文化数据等,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丰富的表达手段,实现大运河文化遗产信息在2维,3维环境下的浏览、查询、分析、统计,以图文一体化的方式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从而为京杭大运河遗产构成研究,京杭大运河遗产空间分析和评估以及京杭大运河遗产的跨区域、跨部门协调保护提供平台。整个系统的实施严格按照 GIS 软件工程的方法进行,通过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以及系统测试等过程完成了平台的开发。

中国同样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西安市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的数据库构建,研究者通过采集西安市文化遗产资源信息,运用 GIS 软件,设计了文化遗产资源空间数据库的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建立了存储西安市复杂历史信息、可即时更新的文化遗产空间数据库 ;还基于 WebGIS 发布了网络地图服务,实现了图层管理、放大、缩小和查询等功能。这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大运河进行数据库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写论文之前,先通过收集、整理中国大运河苏南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图式、地图、航拍遥感影像图片、历史文献等资料,运用 GIS 工程方法,在统一的 GIS 集成平台上对中国大运河的文化遗产资源和历史环境信息进行数字化和系统化处理,逐步建立文化遗产资源空间数据库的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概念模型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专题图层,如遥感图像层、文化遗产点层、大面积绿地层等;逻辑模型设计阶段,主要进行要素分类和属性表格设计,如将不同的文化遗产资源分类成点状、线状、面状属性;物理模型设计阶段,主要设计命名规则以及数据库的总体设计,如类型名称、建成时期、所在地点等;最后进行数据入库,数据库建成。之后便可根据数据库的设计与建成的过程撰写论文。

4. 研究创新点

虽然之前有着与本研究类似的研究,即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研究,但是并没有基于历史脉络的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构建研究。历史脉络概念是保存规划赖以开展和组织的关键概念,历史脉络是由主题、地点和时间组织的关于历史遗产的大量信息,它基于文化主题、地理和时间范围组织而成的一个框架,描述了地区重要的发展历程,是文化遗产如运河、城市等的物质发展的书面历史。

基于历史脉络进行研究便是本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