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形象研究开题报告

 2022-04-22 10:0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的背景

在西方,特别是德国,关于浮士德一生的奇特故事,一直是戏剧家和小说家所热衷的题材。浮士德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据记载他出生于1480年,在1540年前后去世。最早传述浮士德故事的是其同时代人梅南希通。在16世纪中后期,有关浮士德的传说开始被人记录下来,形成了几个传说集,包括对后来的浮士德创作影响最大的《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1587)。1588年,英国剧作家马洛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戏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在此之后,歌德历时60年,完成了世界文学史上最为人熟知的浮士德的故事诗剧《浮士德》。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也就是在歌德创作《浮士德》的过程中,很多诗人、作家也曾以浮士德的故事为背景进行创作。如魏德曼的寓言剧《约翰浮士德》(1775)、弗里德里希米勒的剧本《浮士德生平的戏剧化第一部》、克林格尔的长篇小说《浮士德的生平、事业及下地狱》(1791).此外还有冯佐登的《浮士德博士》、沙米索的《浮士德》、克林格曼的《浮士德》和格拉贝的《唐璜与浮士德》等。19世纪受歌德影响的浮士德题材作品还有海涅的舞剧《浮士德博士》、普希金的对话体抒情诗《浮士德一幕》、屠格涅夫的《浮士德九封信组成的短篇小说》、菲舍尔的《浮士德悲剧第三部》等等。20世纪以来,浮士德的影响更加国际化,人们对这一传统题材的创作再度表现出热情。俄国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卢纳察尔斯基于1918年发表了他在10年间完成的剧本《浮士德和城》。法国诗人瓦莱里1946年发表戏剧片断《我的浮士德》。1947年,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发表了《浮士里斯博士,由一位友人叙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的一生》。美国作家爱德华约翰宾1958年发表中篇小说《浮士德博士的归来》。1968年,民主德国作家福尔克尔布劳恩发表剧本《汉斯浮士德》。浮士德形象一直以来被各国作家喜爱,并不断地被丰富与改造,塑造出了形形色色的浮士德。同时,各界对于浮士德形象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不断深入,研究热潮持续至今。

国内研究:

国内的浮士德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前

歌德作品在中国有著广泛的翻译与流传。歌德的名字最早在1878年出现在李凤苞《使德日记》中。钱钟书在《七缀集》中称李凤苞中国著作提起歌德,这是第一次。并且在晚清洋务运动兴起之后,歌德作为德国文学邻域标志性人物,进入了国内知识界,其汉译作品及研究数量众多思想广泛流传,深入影响了中国文化。歌德最重要的作品《浮士德》更是为当时一流学者所重视:1901年,辜鸿铭便将《周易》乾卦爻辞自强不息与《浮士德》精神相提并论;而1904年,王国维又在《〈红楼梦〉评论》中将浮士德博士之痛苦、寻求解脱之途径与贾宝玉作对比,赞歌德《浮士德》为欧洲近世文学第一者。

五四运动时期,文化界掀起了持续的歌德热,论文集和歌德评传便有六种之多,其中周冰若(辅成)、宗白华主编的《歌德之认识》(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展现了民国时期歌德研究的整体水平。到1949年,歌德的代表作大部分都有了中译本,对于歌德剧作的译介也已初具规模。冯至的《歌德论述》(南京正中书局,1947年)中的两篇论文更系统考察了《浮士德》里的魔鬼和人造人形象,以形象研究带起思想史研究,以小见大、言微意深。

二、19491978年期间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中,《浮士德》研究大致可以1966年的文革为界分为两个部分。建国后,郭沫若翻译得《浮士德》,钱春绮翻译的《歌德诗选》等相继出版。郭沫若翻译的《浮士德》(上海群益出版社,1947年)初版前言《〈浮士德〉简论》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了研究浮士德形象的敲门砖。1958年,由冯至和田德望两位先生主编的《德国文学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大跃进背景下出版。冯至在主编的上卷中提到了歌德不同时期的戏剧作品,包括《浮士德》。他写道:《浮士德》是西欧三百年历史的总结,是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顶峰,[]它最后的一幕已经超越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有许多理想是符合我们社会主义的要求的。这一时期的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浮士德》作品,而对于人物形象的研究还未广泛出现。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8年改革开放,外国文学研究总体上处于停滞状态,浮士德形象研究也不例外。

三、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后,国内的学术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对于《浮士德》的研究队伍也迅速壮大。《浮士德》出现了五个新的全译本,每个译本各有特色,译者更注重对原本的研究和解读,其中有的译本包含了大量关于西方古典文化和圣经知识的注释,加深了中国读者对文本的理解。1979年,冯至撰写了文革后第一篇长文,分析《浮士德》的海伦娜悲剧,文章认为这是一部浪漫主义梦幻剧,体现了古希腊理想与中世纪浪漫精神的结合。董问樵则出版了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浮士德》研究专著:《〈浮士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在改革开放后的浮士德形象研究中,研究者一般认为浮士德兼具神性和魔性,反映了人类灵魂中灵与肉、善与恶的斗争;也有论者直接将歌德与浮士德作比,如余匡复在《〈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中认为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反映了歌德自身的精神发展史,是歌德最大一篇的自白;也有论者将浮士德比作永恒的流浪者(褚蓓娟,1997年)。还有论者认为《浮士德》并非歌德生存观念的释解,如韩瑞祥和仝保民(1999年)称浮士德是一个在幻想和戏弄人生中追求的浪漫主义形象。

同时,浮士德形象也在比较中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黄梅在《浮士德与追求的神话》(2003年)中比较了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书、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马洛1588年创作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歌德的不朽诗剧中的浮士德形象及命运的不同。在平行比较研究中,有多篇论文沿用了王国维的研究视角,比较《红楼梦》与《浮士德》的生命观,如杜鹃《性别视角下的红楼梦与浮士德》(2005年),俞娟的《贾宝玉与浮士德形象的审美指向比较》等。孙大公《明代文学从浮士德和西游记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1983年)发现《西游记》和《浮士德》共同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因素;张德明《东西方两种灵魂的终极寻求西游记和浮士德的母题、叙事模式与文化价值观比较》(1991年)则认为联结两者的是共同的终极寻求。

国内对于其他作品中的浮士德形象研究则是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对于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的人物形象研究,现有资料来看,最早是是宋德伟、方杰于1999年发表的论文《向极限挑战的悲壮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复仇悲剧及其动因》。在此文中,作者初步探讨了浮士德形象的意义并揭示了浮士德精神上的冲突是悲剧的真正成因。在其后的研究中,如李小蕾的《似曾相识的经典臆想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文学渊源》中,《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依旧是作为对于文章主题的一个例证出现的。直至2006年,才出现了对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及浮士德形象专门研究的论文。例如,刘秀玉的《评马洛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陈雪莲的《浮士德:幻想的绽放和压制》,邓亚雄的《西方文学中的神话传统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对于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的研究还非常少,且主要是集中对与作品的文化内涵的分析,如邵思婵的《德国人民的醒悟与反思读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以及杨宏芹的《试论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的恶魔性》。而对于其他作品中的浮士德形象,则鲜有提起,如在罗岭的《屠格涅夫爱情小说的悲剧特点》(1983)中,只是提起了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浮士德》,而并未对浮士德形象展开研究。

在整个国内的浮士德形象研究中,也有将各部作品中的浮士德形象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如邓亚雄的《两个浮士德的比较研究》,还有李定清的《新历史主义视域下浮士德形象的时代转换与伦理变迁》。在这些论文中提到了浮士德形象的起源,并且列举了几部描写浮士德形象的作品如《浮士德》、《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浮士德形象的内涵转换。但是这些研究还是局限在小范围的形象研究中,未能全面的概括这个形象的发展。还有评介丛书《鄙视世界的天才:歌德与浮士德》,其中详细列举了有关浮士德形象的作品,但也只是简单地提及,而没有对浮士德形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国外研究:

与国内的浮士德研究相同,国外对于浮士德形象的研究也是主要集中在歌德的《浮士德》。通过《浮士德》,浮士德形象被大家所熟知,并引起了极大的研究热潮,最终形成了浮学。在《浮士德》问世的当年即1832年,海涅就写下了《浪漫主义派》一文,指出:德国人民本身就是那位知识丰富的浮士德博士,就是那位理想主义者。他凭借精神最后理解到精神的不足,而要求物质的享受,恢复肉体的权利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德国资产阶级把浮士德英雄化,夸大他占有外界事物和不断扩张的一面,尼采还借用地灵嘲弄浮士德的超人一词,建立他宣扬强力意志的超人哲学。1901年,迪尔克在柏林出版了《一种新的浮士德解释》。在这部著作中,迪尔克提出天才的浮士德最后成了一个庸人,因为他抛弃了魔术,从而丧失了天才的超人本质,中止了浮士德式的追求:他不再想去掌握整个世界,而只满足于日常的实际事务,成为平凡的企业主、追求利润的冒险家。

除了过分夸大浮士德形象或对其的否定,当代西方的浮士德研究还进行了很多的深入探究。科布里克在《理解浮士德戏剧的基础和思想》一书中说:浮士德是地道的人,是集中体现了人的积极与消极特征的理想典型;但由于有崇高的追求,他具有巨人的特征,因而成为狂飙突进文学构思的形象。施特布赖尔在《歌德浮士德戏剧的统一性》中指出:浮士德是一种比喻和象征,是超越时空的象征的存在形式;他作为求知者、求爱者、战士、寻美者出现,是角色设计的结果,而这种角角设计,使他具有了某种象征性。柯尔夫在《歌德时代的精神》中认为:浮士德生活发展的全部曲线是从低级到高级上升的,即从一切自然的到最后道德的满足阶段,浮士德的一生,可以看是自我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布林克曼在《介于普罗米修斯与卢齐佛之间》中认为,浮士德并不是一般人的代表,他代表的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即介于盗火的天使与魔鬼之王之间的人,所以他身上存在着献身和占有的尖锐矛盾。

尽管浮士德研究的数量非常巨大,但实际上对于其他作品中的浮士德形象,在国外研究中也是很少深入研究的。

研究的目的

目前对于《浮士德》的研究是十分全面深入的,并且从形势上看,以后还会出现更多从独特角度对其的解读。并且对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浮士德博士》这些作品研究,也在逐渐增长。但是,将浮士德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物形象来进行的研究还是不多的。因而,本文就是将浮士德作为一个母题来进行探讨,扩大研究范围。通过对于浮士德形象由其源头到现代作品中的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浮士德形象发展链条。

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于众多作品中浮士德形象的对比探究,浮士德研究的范围将会有所扩大,对于目前研究过度的专注于《浮士德》这一作品的局面有所打破。并且,通过对比对这一母题的不同改编及不同主题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这一人物形象的发展,了解作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思想。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希望能够更加深入探究现实与欲望的矛盾。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浮士德及其一生奇特的故事一直是是戏剧家和小说家所热衷的题材,因而在文学史上有非常多的浮士德形象。本文收集整理了绝大部分的浮士德形象,对其进行一下方面的归纳、研究。

一、浮士德形象起源及初步发展

浮士德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据记载他出生于1480年,在1540年前后去世。其后,关于浮士德的传奇故事开始被人记录流传,并形成了几个传说集。英国剧作家马洛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戏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在这部作品中浮士德出卖灵魂的原因、不懈追求的内涵及悲剧结局的寓意都变得丰富而完整。

二、歌德同期浮士德形象发展

(一)一味追求官能享受的的浮士德形象

(二)悲观主义浮士德形象

三、浮士德形象创作巅峰歌德《浮士德》

(一)出卖灵魂的原因

(二)不懈的追求

(三)悲剧结局

(四)歌德与浮士德

四、十九、二十世纪至今浮士德形象发展

(一)受歌德影响的浮士德形象

(二)浮士德形象的突破与创新

预期目标

本次研究试图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研究浮士德形象的出现、发展及创新的发展过程。在举出实例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研究。以时间为纬度,将浮士德作为一个母题,通过对于浮士德形象由其源头到现代作品中的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浮士德形象发展链条。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本阅读与研究。细读有关浮士德形象的作品,梳理与总结不同作品中浮士德形象的不同意蕴。

2、文献阅读与研究。根据研究课题内容,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将有价值的文献归纳总结,获取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从而系统地了解研究现状,避免重复性工作,为自己接下来研究的做充分准备。

3、个案分析研究。找寻与课题相关、有研究价值的作品,充实整个论文的论点,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个案分析,使整个课题研究的宏观性与微观性均有条不紊、有据可循。

4、比较分析研究。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的浮士德形象的比较,分析研究浮士德形象在发展过程中特征及意蕴变化。

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阅读作品、收集资料。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各个途径广泛搜索与浮士德形象相关的著作及研究资料。

二、确认研究目标及方向阶段: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和自己的思考确立研究目标和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完成论文提纲,为正式论文的撰写做充分的准备。

三、实施阶段:按照老师下达的任务书要求,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然后开始撰写论文,并根据老师的要求不断修改,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四稿,以及最后的定稿等,最终达到课题最初设计的目标,形成一篇符合学士学位要求的本科毕业论文。

4. 参考文献

[1]宋德伟、方杰.《向极限挑战的悲壮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复仇悲剧及其动因》.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2]李小蕾.《似曾相识的经典臆想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文学渊源》.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刘秀玉.《评马洛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

[4]陈雪莲.《浮士德:幻想的绽放和压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邓亚雄.《西方文学中的神话传统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冯伟.《浮士德的博学与虔敬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基督教伦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7]刘书皖.《疯癫的胜利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福柯式解读》.文学界(理论版),2012:(2)

[8]戴镏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9]杜丹.《老子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10]崔维乔.《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研究》.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11]冯至.歌德论述.南京:南京正中书局,1947.

[12]歌德.浮士德.董问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

[13]歌德.浮士德.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14]歌德.浮士德.杨武能.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15]董问樵.《浮士德》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16]吴建广.《被解放者的人本悲剧德意志精神框架中的〈浮士德〉》.外国文学评论,2008:(3)

[17]杨明辉、翟宇卉.《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谈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关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18]范大灿.《从特殊到一般──冯至对德国文学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19]卫文珂.《乐观的悲剧从浮士德是否悲剧谈起》.读书,1983:(3)

[20]余匡复.《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1]褚蓓娟.《永恒的流浪者浮士德形象之我见》.外国文学研究,1997:(3).

[22]张月超.《歌德的浮士德:一个解释》.外国文学研究,1980:(2)

[23]曹让庭.《浮士德人物谈纪念歌德诞生230周年》.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24]杨武能.《天下第一魔和恶的化身》.名作欣赏,1991:(4)

[25]蒋承勇.《浮士德与欧洲近代人文化价值核心》.外国文学评论,2007:(2)

[26]陈孟亮.《戏剧创作中的浮士德精神古诺、林兆华、徐晓钟三种导演版本之比较》.艺苑,2011:(5)

[27]张维时.《欲望火焰与灵魂结构重读浮士德》.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7)

[28]郭成龙.《浅论西方文本中浮士德难题的体现及演变》.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7)

[29]蒋世杰.《〈浮士德〉:充满生命狂欢的复调史诗》.外国文学评论,1994:(2)

[30]李万钧.《浮士德是一部伟大的戏剧》.文艺研究,1991:(1)

[31]王建.《试论歌德及其魏玛戏剧学派》.外国文学,2002:(1)

[32]杜鹃.《性别视角下的红楼梦与浮士德》.红楼梦学刊,2005:(4)

[33]俞娟.《贾宝玉与浮士德悲剧形象之性格比较》.铜陵学院学报,2013:(3)

[34]俞娟.《贾宝玉与浮士德形象的审美指向比较》.黑河学刊,2013:(3)

[35]孙大公.明代文学从《浮士德》和《西游记》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6]张德明.《东西方两种灵魂的终极寻求西游记和浮士德的母题、叙事模式与文化价值观比较》.外国文学评论,1991:(4)

[37]王英杰.《歌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绥化学院学报,2005:(1)

[38]胡蔚.《新中国六十年歌德戏剧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39]邓亚雄.《两个浮士德的比较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5)

[40]刘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1]周春生.文艺复兴时期人神对话(插图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2]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7

[43]李定清.《新历史主义视域下浮士德形象的时代转换与伦理变迁》.外国文学研究,2009:(6)

[44]蔡凤.《民间浮士德在德国文化里的印象初探》.华章:2013:(29)

[45]邵思婵.《德国人民的醒悟与反思读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外国文学研究:1995(3)

[46]杨宏芹.《试论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的恶魔性》.复旦学报:2003(3)

[47]高远东、马自力.鄙视世界的天才歌德与《浮士德》.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48]席元.《浮士德的永恒魅力》.青年文学家:2010(9)

[49]钱钟书.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0]田汉、宗白华、郭沫若合著.三叶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14年第11周12周: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方向

2、2014年第12周2022年第1周:完成资料索引,阅读资料

3、2015年第1周第3周:指导务教师下达任书,学生完成开题报告

4、2015年第4周第5周: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5、2015年第5周第10周:完成论文初稿

6、2015年第10周第12周:完成论文修改稿

7、2015年第13周第15周:交定稿

8、2015年第1617周:学生准备答辩

9、2022年第17周第18周:完成论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