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游历小说之比较开题报告

 2022-04-22 22:29:3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研究的背景:

游历小说是采用游历结构的一种小说类型。对中西游历小说展开平行研究,可以探究中西游历小说的发展趋势及其形成原因。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游历小说,都是以主人公的游历为线索,记述其所见所闻,但游历的行程却大为不同。有的游历地点是现实生活中的地方,主人公行游或漂泊到不同的村庄和集镇,其中发生的各种故事,如西方的《小癞子》、《堂吉诃德》等作品,还有中国的《虬髯客传》、《老残游记》等。有的游历却是魔窟仙境或者具有奇幻色彩,总之是不存在于现实生活,如西方的《奥德赛》、《格列佛游记》,中国的《西游记》、《镜花缘》等作品。

我国将游历小说视作特定小说类型来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较为欠缺。2006年李为祎的论文《19世纪前中西游历小说的文体流变》是较早的以游历小说为整体进行研究的文章,它和2008年由杨星映主编的《中西小说文体比较》中的第五章《中西游历小说文体比较》一样,都是从比较文类学的角度来研究跨文化视域中的游历小说,侧重于对中西游历小说的发生过程以及小说本身艺术成就进行共时性的对比。同年,葛琳的《明清游记小说研究》则采用以点代面的创作方式,基本围绕《西游记》与《镜花缘》两部小说而展开论述,对二者作为游记小说的特性进行了一些讨论。2009年陈孝娥《十九世纪前中西游历小说散论》对十九世纪以前的中西游历小说展开平行研究,探究中西游历小说在游历旅程、游历主体、游历动机、叙述视角上的不同特点,折射出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2011年7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旅行的现代性晚清旅行小说叙事研究》是以明清小说中的游历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此著作见解独到、立论透辟。但是其研究范围仅局限于晚清,没有能够充分在时间范围上展开,对明清游历小说加以全面的、系统的论述。2014年高艳霞的《中西游历小说之鉴》则是围绕《西游记》和美国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从主人公、故事情节、历史背景、文体风格和社会意义这五个方面展开比较研究,探索两部鸿篇巨著的时代启迪,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西游历小说的异同点。文章论述详细全面,可惜范围较小,篇幅也短,只着重研究了两部作品。

游历小说作为统一的整体虽未受到学界重视,隶属于某一类型游历的小说作品却在各体小说研究中时被提及,亦有研究者对某类或某部游历小说的专题研究及个案研究。按照其所涉及的游历类型,可以将之分为以下两类:

一、虚幻类游历小说的研究

对国内游历小说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苟波《仙境仙人仙梦: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道教理想主义》(2008年巴蜀书社出版)、冯汝常《中国神魔小说文体研究》(2009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第四章《意指与行动者融合的神魔人物》以及诸多《西游记》研究专著中的部分章节、李丰楙《仙境与游历:神仙世界的想象》(2010年中华书局出版)。这些著作虽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游历小说论著,但对小说中游历元素的内涵与作用亦有所讨论,时有新见。

而在论文方面,多是学者对某部游历小说的专题研究。其中重点集中在以《西游记》、《镜花缘》为代表的幻想类游历小说的研究上。在《西游记》研究的很多领域中,小说中的游历成分都被不同程度的论及,举例为证:小说主题方面,宁荣生《西游记:精神分析之旅》(《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7期)分别以四个主人公来代表作家人格结构的几个不同层次,借助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游历者,认为游历过程实则是精神分析之旅的象征,属于作家的白日梦。叙事结构方面,王向峰《魔幻浪漫主义的长篇游走叙事西游记的艺术首创》(《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采用神话学和社会历史分析的方法对《西游记》的游历结构进行了研究,对于游历叙事结构之于全书的意义给予了极高评价;文化象征意义方面,叶舒宪《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穆天子传到西游记》注重于对游历的终点西方的考察,认为《西游记》建构了新的西方想象,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文学作品中朝圣游历的意义指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总的来说,单独以《西游记》中的游历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还比较少见。

作为清朝为数不多成就较高的古典小说,《镜花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其研究领域涉及各个方面。在叙事结构方面,刘莲英的《论镜花缘奇不入幻的叙事选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作者从《镜花缘》中百花齐放、海外游历、酒色财气这三个主要情节分析,得出李汝珍以乾嘉学者的博学,把考证的方法运用到小说的创作中,以奇不入幻的形式,对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作了一次回顾和总结的结论。还有郑荣豪的《镜花缘的结构》(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01期)、张红波《镜花缘叙事策略剀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4期)、姜莉,雷勇的《镜花缘人物叙事刍议》(广东技师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等,都是从叙事或结构的角度对《镜花缘》展开研究的,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人物形象方面,宋海舸的《论镜花缘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唐敖游历过程中遇到的女性形象的分析来透视作者李汝珍对社会及女性的思考,展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男性话语中的女性意识这一深刻命题。顾建新和刘媛媛的《略论镜花缘中多九公的形象》(淮海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童李君的《论镜花缘中的商人形象》(名作欣赏,2012年02期)、贾晓霞的《狐的悲剧浅谈镜花缘中的武则天形象》(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等,都从《镜花缘》中的不同的人物进行分析,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出了贡献。《镜花缘》中还有许多哲学思想,对此学者们也进一步作了探讨。袁德雨的《浅谈镜花缘中的孔子天命观思想》(剑南文学,2012年05期),作者认为《镜花缘》中的人,也许无一幸免于无常的命的刁难,然而细观其中人物结局,似乎懂得乐天知命并修补自身不足,能以积极向善的心面对世事的人,其天命归常,返本还源的思想正是孔子的天命观思想。马济萍的《修真求道 否弃凡俗人生论道教思想对镜花缘的影响》(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01期)、《镜花本空相,悟彻心无疑镜花缘的道教思想再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5期),都是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道教的凡人修道、立德求仙思想对李汝珍的《镜花缘》中的游历动机产生了深刻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在对《镜花缘》中游历进行论述的时候,往往以西方小说《格列佛游记》作为参照,这自然是源自二者在题材内容上的惊人相似。以此为主题的研究文章主要有周岩壁《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在前文学遗产继承上的比较》、刘骥等《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中的乌托邦文学现象解读》等文,前者关注研究小说中所反映出的游历文化传统,后者则侧重讨论游历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其论述多意在以小见大。

在对其他幻想类游历小说的讨论中,《西洋记》也颇受关注。蒋丽娟《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研究》(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通过史实与小说对比的方法来探讨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与《西洋记》中三宝太监的西方游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唐琐的《海洋迷思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与镜花缘海洋观念的比较研究》则论述了两部小说所描写的海洋游历活动的异同,认为明清海禁政策深深影响到小说中的相关描写。

对国外游历小说作品研究:

较国内游历小说来说,我国学术界对于外国游历小说的研究作品略多。早在1955年刊登在《历史教学》期刊上的《早期及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作者是田農。这篇文章讲了古代希腊文化的社会经济基础、希腊文化的时期划分、早期和古典的希腊文化以及古代希腊文化的历史意义这四个方面。在早期和古典的希腊文化这一节中,谈到了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作品。1957年牛庸懋《略论荷马及其伊利亚特与奥德赛》、1961年桂诗春《奥德赛主题初探》、1985年吴燕泉《奥德修斯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主人公》、1985年黄学益的《试论奥德修纪的主题》。这些文章或多或少都有提到游历或冒险因素。但着墨较少,没有全面地论述。到了2000年以后,关于奥德赛研究的文章剧增,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李春霞、杨玉萍的《奥德赛的漂泊母题》(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04期),以漂泊为研究重点,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旅程小说的特征和文化内涵,这是游历小说的另一表现方式。景笑凡的《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海上历险故事的叙事手法特点评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则是从叙事学角度来看海上游历。

《格列佛游记》也是我国学者钟爱的虚幻类游历小说之一。韩建中的《浅谈欧美科学小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将《格列佛游记》归纳到科学小说的范畴,还有布尔沃利顿的《未来的种族》、乔治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都是科学小说,还考证了科学小说的发展史,过程严谨而详尽,便于后人参考借鉴。唐苇、刘绍斌的《极致的讽刺艺术浅析格列佛游记的陌生化效应》(学理论,2010年32期)从陌生化理论分析《格列佛游记》的独特讽刺艺术,试表明其艺术魅力来源于作者在形象创造、语言描写、修辞手法及叙事视角上采用的陌生化技巧。项凝霜的《精妙的构思 卓越的讽刺再看格列佛游记的反讽技巧》(安徽文学,2010年06期),从小说基调,情节设计,框架布局,和人物塑造四个小说基本要素的角度再次回顾《格列佛游记》,展现了斯威夫特精密巧妙的构思和卓越的讽刺技巧。同样的研究其讽刺艺术手法的还有王浚波的《论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太原大学学报,2010年04期)、周甄陶的《从格列佛游记中看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大众文艺,2011年23期)等。

二、现实类游历小说的研究

对国内游历小说研究:

对小说中的现实之游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包括以下两类:(一)对游侠小说的研究。迄今为止有关侠客、侠的研究文章篇目繁多,其中亦有李蕾《浅谈棋王中的游侠精神》、褚荣昌的《唐代游侠小说简评》、王学泰《江湖侠骨已无多社会转型期间的游侠》、金桂兰《清末民初士阶层的游侠情结》等文章冠以游侠之题,但通观这些文章,它们的重点都在于侠而不是游。

(二)对于借助游历情节以揭露社会乱象的小说的研究,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老残游记》等谴责小说上。像黄丽珍的《试论老残游记的层次与结构》(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01期)认为《老残游记》乃是一部以游记面目出现的小说。孙艳艳、王百涛的《中国长篇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及老残游记叙事方法的革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则从游记文体的渗入、游历者的限知视角等角度来看待《老残游记》游历结构对小说的贡献。杨彬《从神话到人话:老残游记与游记体小说的近代变革》(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9年01期),以《老残游记》为例,论证游历小说的近代变革,例证清晰有力,值得后人借鉴。

对国外游历小说研究:

国外的现实游历小说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以《小癞子》为代表的流浪汉小说。像王忠祥的《流浪汉的悲喜剧小癞子》(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01期),具体分析了癞子在游历或是流浪的过程中的语言、情节、结构和讽刺手法等方面的特征,这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研究《小癞子》的文章。张霞《试从小癞子中浅析流浪汉小说的文学特色》(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以《小癞子》为例,具体分析了流浪汉小说的人物形象、叙事手法和语言的独特性,总结出了流浪汉小说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田琰《从小癞子看流浪汉小说的叙事特征》(文艺报,2012-06-01)则是从叙事学角度来探究文本。(二)以《鲁滨孙漂流记》为代表的开拓冒险小说。贾欣岚、杨佩亮《从文本间性看鲁滨逊漂流记话语暗示与叙事建构的解读》(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文章借用跨文理论对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进行分析,指出该作品不仅是一部探险文学或是后殖民重构的蓝本,其内部纵横交错的各类文本中更暗含着作者潜意识话语诉求。刘菲菲、丁爱侠《鲁滨逊漂流记中人物的时代特征》(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2年09期)重点研究《鲁滨逊漂流记》中荒岛表现的现实元素和主人公身份的时代特征。另外还有张小花《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的创作特征探析》、王淑娟《从鲁滨孙漂流记看十八世纪西方文化》、李今《从冒险鲁滨孙到中庸鲁滨孙林纾译介鲁滨孙飘流记的文化改写与融通》等文章,从不同角度来探讨《鲁滨孙漂流记》这部游历小说。

总之,根据上文对研究格局与研究成果的阐述,可以发现学界目前对于游历小说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总体来看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学界对于游历小说的研究本身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研究较为零散,没有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系统探讨其发展演变过程;较为偏颇,其研究重点与研究精力多放在《西游记》、《镜花缘》以及《老残游记》之上,对于其他小说中的游历元素的研究明显不足。

研究的目的:

目前国内对游历小说的研究有了相当大的进展,研究的角度也更加灵活多样、多元深入。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以后相关的研究还是会逐渐增加。但是我们会发现大多数研究论文聚焦在《格列佛游记》、《鲁滨孙漂流记》、《西游记》、《镜花缘》等具有代表性的单个作品上,没能将这些作品放在一起去比较对待,其研究的范围还是有待开发的。本文主要针对国内研究只侧重于单个游历作品或中西方少量作品比较研究的情况,将其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化。

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范围进一步的扩大化,打破只对比研究少量中西游历小说的局面,将视角放大到对整个中西方游历小说史的分析与比较。这样有利于我们从作者的游历中看到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开阔知识面,并从中分析其背后的因素。这也能够加深我们对作者本人以及其所属的民族文化的理解。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一、列举前人对游历小说的解释或定义、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及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精读文本法:仔细阅读以游历为题材的小说,在必要的地方进行标注,以便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罗列不同作品中的异同点,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4.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为祎.19世纪前中西游历小说的文体流变[D].重庆师范大学.2006

【2】杨星映.《中西小说文体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陈孝娥.十九世纪前中西游历小说散论[J].安康学院学报. 2009:(2)

【4】高艳霞. 中西游历小说之鉴[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6)

【5】苟波.《仙境仙人仙梦: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道教理想主义》[M].四川:巴蜀书社.2008

【6】冯汝常.《中国神魔小说文体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9

【7】宁荣生.《西游记》:精神分析之旅[J].江西社会科学.2007:(7)

【8】王向峰.魔幻浪漫主义的长篇游走叙事《西游记》的艺术首创[J].社会科学.2009:(8)

【9】刘莲英.论《镜花缘》奇不入幻的叙事选择[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10】郑荣豪.《镜花缘的结构[J].明清小说研究.2000:(1)

【11】张红波.《镜花缘》叙事策略剀谈[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

【12】姜莉、雷勇.《镜花缘》人物叙事刍议[J].广东技师师范学院学报.2011:(8)

【13】顾建新、刘媛媛.略论《镜花缘》中多九公的形象[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4:(1)

【14】童李君.论《镜花缘》中的商人形象[J].名作欣赏.2012:(2)

【15】贾晓霞.狐的悲剧浅谈《镜花缘》中的武则天形象[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

【16】袁德雨.浅谈《镜花缘》中的孔子天命观思想[J].剑南文学.2012:(5)

【17】马济萍.修真求道 否弃凡俗人生论道教思想对《镜花缘》的影响[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1)

【18】马济萍.镜花本空相,悟彻心无疑《镜花缘》的道教思想再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5)

【19】李春霞、杨玉萍.《奥德赛》的漂泊母题[J].河西学院学报.2006:(4)

【20】景笑凡.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海上历险故事的叙事手法特点评析[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1】韩建中.浅谈欧美科学小说[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3)

【22】唐苇、刘绍斌.极致的讽刺艺术浅析《格列佛游记》的陌生化效应[J].学理论.2010:(32)

【23】项凝霜.精妙的构思 卓越的讽刺再看《格列佛游记》的反讽技巧[J].安徽文学.2010:(6)

【24】王浚波.论《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J].太原大学学报.2010:(4)

【25】周甄陶.从《格列佛游记》中看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J].大众文艺.2011:(23)

【26】黄丽珍.试论《老残游记》的层次与结构[J].明清小说研究.1997:(1)

【27】孙艳艳、王百涛.中国长篇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及《老残游记》叙事方法的革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8】杨彬.从神话到人话:《老残游记》与游记体小说的近代变革[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9:(1)

【29】王忠祥.流浪汉的悲喜剧《小癞子》[J].外国文学研究.1983:(1)

【30】田琰.从《小癞子》看流浪汉小说的叙事特征[J].文艺报.2012-06-01

【31】张霞.试从《小癞子》中浅析流浪汉小说的文学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5)

【32】贾欣岚、杨佩亮.从文本间性看《鲁滨逊漂流记》话语暗示与叙事建构的解读[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3】刘菲菲、丁爱侠.《鲁滨逊漂流记》中人物的时代特征[J].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2:(9)

.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第11周12周: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方向

2、2022年第12周 2022年第1周:完成资料索引,阅读资料

3、2022年第1周第3周:指导务教师下达任书,学生完成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