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在公文中的运用开题报告

 2022-04-29 21:14:4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流行语是一个蕴藏社会文化的语言宝藏,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国内对流行语的研究,最早开始语言学界。

早在20世纪80年代,“蔡富有《北京青少年口语中常用的表示赞美的单音词》(1982)一文中便有对流行语现象有所涉及,只是此文没有使用‘流行语’这个概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论文通过搜集整理公文中涉及的流行语部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特点。

首先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从概念、特征入手,解释分析流行语的特点。

其次根据公文的写作特点角度入手,探析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语言特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统计法。

通过对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的流行语进行归纳统计,对公文语言中的流行语进行说明。

2、归纳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仓理新,刘仲翔,李崇文.流行语折射的网络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2]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修订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陈锡喜.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4]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戴昭铭.现代汉语规范化答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高虹.流行词语看中国[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
[8]葛本仪.汉语词汇学(第 3 册)[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9]郭大松,陈海宏.五十年流行词语 1949-1999[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0]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06(下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第 5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第 7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5]夏中华.关于流行语流行的基本理据的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89-96.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06.11——2022.09.04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2022.09.05——2022.12.24 资料索引,阅读资料,下达任务书
3、2022.03.06——2022.03.16 完成开题报告
4、2022.03.16——2022.03.23 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5、2022.03.24——2022.04.20 完成论文初稿
6、2022.04.21——2022.05.20 完成论文修改稿
7、2022.05.21——2022.05.31 交定稿(2份), 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学生知网检测
8、2022年6月初 老师评阅论文、学生准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