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文献综述

 2022-10-27 20:24:17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目前,针对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化学组分调控;二、加工工艺优化;三、器件结构优化。

一、化学组分调控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是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合适,光吸收性能优异,其一个突出优点是可以通过改变其化学组分来调节材料的光电性能[1]。如图1所示为钙钛矿(ABX3,其中A = CH3NH2、CH(NH)2,B = Pb,X = Cl、Br、I)晶体的结构示意图。该结构中B离子与X离子形成正八面体对称结构,B离子位于八面体中心,X离子位于八面体的顶角,A离子填充于八面体三维网络形成的空隙中,从而形成三维周期性结构。研究初期,采用MAPbI3为钙钛矿材料所制备的太阳能电池所受关注最为广泛[2-3]。Jeon等人在钙钛矿中引入了FA离子,充分利用其禁带宽度更小、吸收光谱范围更宽的特点,同时混合部分的MAPbBr3成分,有效克服了FAPbI3稳定性差,容易转变为黄色多晶相的缺点,使电池效率进一步提升到18%以上[4]。FA0.81MA0.15PbI2.51Br0.45的钙钛矿组分也成为后续研究中最常采用的钙钛矿成分[5,6]

图1 钙钛矿晶体结构示意图

进一步的,引入无机阳离子Cs 离子的方法在提升了电池效率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器件的热稳定性和制备的可重复性[7]。此外,为了解决MAPbI3的热稳定性和环境污染(含毒性的Pb元素)问题,无机非铅钙钛矿材料也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1]

二、加工工艺优化

MAPbI3钙钛矿层最基本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一步法和两步法。如下图2所示,一步法就是将PbI2和MAI以一定的摩尔比例混合,溶于GBL、DMF等有机溶剂中,搅拌溶解后以旋涂或者滴涂的方式将溶液沉积到电子传输层上,随后对薄膜进行热处理即可形成钙钛矿薄膜材料。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在DMF溶液中引入DMSO构成一种Lewis酸碱加合物MAI·PbI2·DMSO,同时在一步旋涂过程中滴加乙醚进行清洗,制备出无针孔的钙钛矿薄膜,并成功将电池效率提升到18%以上[15]。而在适用于制备大面积器件的真空闪蒸溶液处理法(VASP)中[6],旋涂含有DMSO的FA0.81MA0.15PbI2.51Br0.45钙钛矿前体溶液后抽真空,以快速有效的去除残留的溶剂,促进钙钛矿中间相的结晶。最后经过热处理可以制得光滑、结晶度高的钙钛矿层。

2013年,M. Gratzel小组首次将两步法引入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中[3],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采用该方法来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两步法是指先将PbI2粉末溶于DMF溶液中,加热搅拌至澄清后旋涂到介孔TiO2层上制备PbI2薄膜;晾干后,将PbI2薄膜浸入含有MAI的异丙醇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随后热处理即可制得钙钛矿薄膜。

图2 钙钛矿薄膜溶液处理的一步、两步法示意图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