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变阻器”课题的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2023-11-10 02:11

文献综述

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正在迈向纵深,《物理课程标准》指出: “初中物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探究、交流、归纳等物理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物理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物理的兴趣,以及学好物理的愿望. ”情境教学强调教师提供或创设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对学生进行视觉和精神上的刺激,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 教学情境也是一种通过不同的环境氛围对学生进行促进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把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而且伴随着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丰富.

目前关于“变阻器”的教学,最大的亮点是把核心和重点转移到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的教学上,通过逐渐改进自制滑动变阻器等一系列活动,实现课堂的“教学做合一”。

通过阅读文献,我发现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阶段的“变阻器”教学已经趋向于逻辑性。绝大部分的老师在课题引入环节,会利用提问、小魔术、视频演示和一系列小活动等等这些与本节课教学相符的活动,在调动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助于课堂的顺利展开。但是在教学过程这个环节,学生的表现相比于课题引入环节就差很多。这主要是教师没能采取适合初中生学习接受能力的正确的教学思维方法。如今的老师在呈现一堂新课的时候,绝大部分都是照本宣科,书上怎么来的就怎么灌输给学生。她们忽略了这样的教科书排版和生活实例是否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总的来说,物理是一门基于学生观察,探究,思考,学生由未知到学会的学科。作为一名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知识点逻辑,教学逻辑,思维逻辑,要让学生的思维跟随老师的思维而动,但是如今的课堂,绝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是很好的倾听者,却不是很好的实践者。

从“变阻器”的教学中,我们提出“问题-实验-交流”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已有观察、对生产技术的已有感性认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进而

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价最后归纳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主动获得对科学的理解,达到获取物理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探究性教学模式。

2011年我国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进行了新一次的改革,这次改革已经趋于成熟并在全国普及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索养,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 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所以该设计将在对苏科版教材的分析和与其他版本的对比,以及对几位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教案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入解读。

参考文献

10.汤金波. 《变阻器》教学设计[J]. 山西教育:招生考试, 2015(12):53-5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