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经验及其当代启示文献综述

 2023-11-21 09:11

文献综述

一 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阐述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时下中国学界对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是自相矛盾的,当前学界普遍的观点仍然是认为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结果是失败的,乡村建设运动的目的,是要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从而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但乡村建设运动的结果,这一目的不仅没有达到,相反各实验区经济的衰落程度有进一步的加深,它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在定位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同时,学界又对这场运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乡村建设运动的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内容,对于解决农民尤其是自耕农的生产生活困难,推动社会进步起过一定作用。 这种定败不成的成效评价是当前研究的主流。

对比当前时期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两者虽都关注于“三农问题”,但其目的和实质还有很大不同。不过,民国时期的这一乡村建设运动理论、措施、方式、方法、经验及其教训等对于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丰富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对于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借古开新,对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必然有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过后,党对我国当前所处阶段下了简洁而准确的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之中三农问题始终处于关键位置,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提上日程。随着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深入,实践决定认识,对于民国乡村建设的功过与经验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更加清晰的结论。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查阅了较多的相关文献报告,我认识到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处于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到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要求。两相对照,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不难看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要求也与时俱进地进行了“升级”,从而更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乡村衰落的世界性难题的及时响应,需要从脱贫攻坚、稳粮增收保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着手,并在政策执行上扬弃传统的农村发展观念。可以预见,我国农村将逐渐告别日益凋敝落后的现状,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发挥亿万农民在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走向和谐发展,人文和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达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已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刘重来.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述略[J]. 重庆社会科学,2006,(05):7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