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机制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开题报告

 2022-02-02 09: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增多、自由市场贸易的开放、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各地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呈爆发式地增长。根据《南京市统计年鉴-2019》,2018年南京市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了311.18万吨,相较于2017年的285.05万吨同比增长9%,较2016年增长46%。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垃圾围城”已经成为各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面临的重大困境。根据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最大价值的方式就是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近几年,在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垃圾处理原则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发布,南京等46个城市被列入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名单,要求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城市社区治理不再仅仅依赖政府主导,多中心治理模式逐渐突显出重要性。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需要我们借助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多方力量,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治理模式,激励其广泛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治理和公共产品的提供中来。多中心治理论强调多元化的治理主体,能够解决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水平,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和产品的合理高效配置,从而推动垃圾分类政策的有效落实。城市社区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推进,关乎每一位居民的切身利益,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单一的政府治理模式逐渐显出疲态,因此,多中心治理模式成为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实现社会公共管理在生态环境领域有效治理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以“多中心治理”思想为主导,探讨多个治理主体在“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这一公共管理问题上的权责分配以及合作机制问题,力求构建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及居民在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的合作模型,希望为相关学者研究或相关部门部署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从而开拓整个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的新思路。2、现实意义第一,垃圾分类是践行美丽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科学发展观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我国绿色发展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原“四位一体”发展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加入了“生态文明建设”而变成了“五位一体”,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达到了历史新高度。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的环保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关于垃圾分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实行垃圾分类,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垃圾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如果不能及时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生活垃圾治理体制,“垃圾围城”现象将愈演愈烈。因此,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必经之路。

第二,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有助于推动公共领域协同治理改革。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传统的政府单中心治理,不仅存在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的局限性,同时缺乏不同主体之间的良性竞争与深度合作,不利于提高垃圾分类治理的效率和灵活性。因此,垃圾分类治理的关键是体制机制的创新,相关管理者应努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转移,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放给社区,强化城市社区的自治和服务功能,建立垃圾分类的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特别是在城市生社区要发挥出社会组织、公益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市场调节、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模式。若形成一个由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居民构成的,能充分利用不同主体的优势、增强治理模式的创造性、提供差异化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更好地执行相关政策的多中心治理范式,那么也可以向其他公共领域进行普适性地推广。

第三,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有利于尽快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社会发展目标。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分类是一个持续性的社会工程,“三化”不是仅仅是减少居民的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而是要求从垃圾的投放、运输、储存、处置的每一个环节都贯彻分类原则的垃圾处理链。通过对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进一步研讨,从源头抓起有效防控,力求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支持和居民参与的垃圾分类互动合作体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内容本研究的论文框架大致如下:绪论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关于城市社区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研究2、关于垃圾分类政策及其执行的相关研究3、关于公共政策合作执行的相关研究三、核心概念界定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一章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理论分析一、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理论必要性二、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现实合理性三、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理论基础1.公民参与理论2.多中心治理理论3.合作生产理论第二章 南京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现状分析一、南京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现状考察二、南京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存在的问题三、南京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问题的原因第三章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机理分析一、按主体分:角色定位与分工合作二、按流程分:两网融合与环节接力三、按区域分:区域统筹与内外兼修第四章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机制建构一、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合作治理模型二、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运行机制三、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保障机制四、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合作执行的监督机制

结语

根据以上论文框架,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概念的规范性界定是什么;(2)中央政府以及南京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城市生活垃圾的相关法律制度、行政法规、支持政策,重点关注南京市政府自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以来的制度演变;(3)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状,已取得的成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各主体的行动措施等,以社区治理的视角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政策执行的梗阻是什么;(4)通过公民参与理论、合作生产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什么是合作执行,以及合作执行的必要性和和合理性。(5)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的参与主体包括哪些,各主体的定位、权利、责任、作用分别是什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行动逻辑和制度安排是怎样的,分析各主体之间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合作机制进行政策落实;(6)应当建立哪些保障机制来促使各主体不折不扣地履行职责,有哪些创新性的政策建议,有没有一种社区生活垃圾处理的标准范式可以用于广泛地应用推广。研究目标(1)细致地回顾中央和南京关于垃圾分类政策的演变过程,从中提取出对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环境治理以至于公共领域研究有用的关键信息;(2)总结分析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情况,力求真实的反映出现状,在总结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成就的同时,重点查摆出问题,发现漏洞,分析出深层次原因;(3)梳理好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所有主体的角色定位,进行主体间的行动逻辑和成本收益分析;(4)构建一个完整的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多中心治理模型,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多元共治为基本原则,以政府、市场、社会和居民之间的互动合作为核心机制,制作一个覆盖全治理链条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储运、分类处理各个环节的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流程图。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探究的重点,就是多个主体的互动合作机制。全治理链上会包括有居民、业委会、居委会、物业、基层政府、街道办事处、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环保服务企业、垃圾处理厂(焚烧、填埋)、再生资源回收厂等等主体参与进来,每个主体都应有其明确的定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协调好多方主体的权利与责任、任务与义务如何分配,使其能够各自发挥好作用以及建立一套怎样的监督考评体制和长效保障机制来保证各主体严格落实责任并切实执行好垃圾分类政策,使得该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能够持续性地有效地运转下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利用主流搜索引擎搜索相关新闻、到各级政府网站搜索相关文件和到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文献等渠道,多方面搜集多中心治理理论和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研究相关的各类学术著作、期刊、报纸、杂志等中外文献资料,通过学术文献、百度百科、权威报道、政府文件等多种形式对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对比参考。在认真阅读、总结梳理的基础上,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和最新成果,把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的关键问题和发展方向。 二是案例研究法。本研究将以南京市的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为例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的现状和进展,深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总结借鉴日本、上海等地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力求为我国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建议和新思路。 三是实地调查法。对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在南京社区的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是本研究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在实地调研过程中,主要是选取了南京市部分社区的部分生活小区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方式综合运用观察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了解居民、保洁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对社区内垃圾分类的认识,掌握已有的垃圾处理模式。通过收集最新数据,倾听各方反馈意见,为进一步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实验方案本研究属于人文社科项目,本人将主要采用资料研究和实地走访的方式收集数据,通过对所得信息的整理分析,进一步了解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项目实施的现状,反映出各主体的参与情况和发挥的作用,最后提出个人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完善相关体系制度提供参考。第一步,文献搜集。确定研究选题和开题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确定明确的研究方向。通过预先的文献资料查阅,了解过去、现在、将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一般情况,出台了哪些制度文件,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绩,存在哪些问题等等,这将有助于在之后实践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第二步,实地调研。根据研究的主题,本次实地调研将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的形式来进行调研,深入到南京市的部分社区观察垃圾分类有哪些基础设施、人员安排、制度安排以及整个分类流程是如何的,并在此基础上对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社区居民、保洁人员、环卫工人等进行访谈,了解当前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情况等。第三步,资料分析。通过文献梳理和走访调研获取的信息,将被用于认识垃圾分类治理链和厘清各主体的角色关系,从而对南京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现状进行阐释并分析原因,最终为建立一套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合作执行机制提供基础。

第四步,总结撰文。根据已有的资料储备和阶段性研究成果,形成完成的论文体系,制作示意图表,撰写论文。

可行性分析1、研究课题成果的可实现性垃圾分类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美丽中国战略的必经之路,近年来越发地得到来自最高层的关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推动垃圾分类项目的实施,垃圾分类将是未来几年的重要研究领域。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实施,学界对于垃圾分类的研究再一次掀起了高潮。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顺应时代潮流,聚焦社会热点,回应多方需求,将在政府支持、学界关注、社会热议、民众认可的全面利好基调中开展,选题难度适中,易于实现研究目标并夯实研究成果。故此研究选题可行。2、研究对象与资料获取的可行性(1)数据来源保障性高:研究课题所需信息材料均来自已公开发表的文献、权威百科知识库、权威媒体的公开报道以及政府官网所发布的相关文件,研究所需调研数据来自本人的实地走访调查,数据总体真实性高,极具说服力。(2)研究方法合理可行: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方法适宜且操作性强。在此之前,本人进行过相关方法的培训和实践,能较好的实施各种研究方法。(3)样本选取具有代表性:本人能够深入南京市部分社区进行实地调研,选取具有相当代表性的社区进行研究,并得到社区人员的帮助。(4)良好的知识结构与研究能力:本人对于该选题有较好的认识,并在此前的课程论文研究过程中积累了相关素材。指导老师在相关研究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多年来一直指导学生完成各种难度的课题演技,对于本研究的具体实施能够给予充分地指导。本人专业知识扎实,已具有必须的相关知识储备,能够熟练地综合运用多种硬件、软件完成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和研究目标。

目前对于垃圾分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区域性(以地级市为主)实施现状的阐释和较为笼统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研究范围缩小至城市社区,将目光聚焦于社区生活垃圾,在参考多中心治理(协同治理、多元共治)、公民参与、合作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对于垃圾分类的参与主体进行细致地剖析,重点关注各主体间的合作逻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本研究将严格按照实验方案和预期目标进行。

2020年3月,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紧跟政府最新动态,完成对文献综述的梳理和更新,撰写开题报告;2020年4月,继续梳理论文思路,完善相关素材积累,撰写论文草稿,准备好中期检查相关材料;2020年5月上旬,完成论文草稿撰写,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修改;2020年5月中旬,进行论文自查,通过之后实现论文定稿;2020年5月下旬,准备论文答辩材料,进行毕业答辩;2020年6月前,根据答辩组专家提出的意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论文修改,形成论文终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