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德福关系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2022-05-06 08: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现今,德福关系不仅是伦理学所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更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德福相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德福一致”仿佛只是人们的理想追求。有德之人是否一定能获得幸福?无德之人是否一定不能获得幸福?个人道德与幸福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如果有德之人不能获得幸福,而无德之人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哲学又将如何劝服人们行善而做有德之人呢?因此,对德福关系的研究涉及到哲学自身能否成为一种指导人们日常实践、引导人们走向德性生活的实践学问。人们对于个人修德和外在幸福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感促使着人们去反思个体道德修养与外在物质幸福之间的关系。虽然,追求幸福不应是修德的主观目的和最终归宿,个人道德修养由此得到的更多的是内在精神性的幸福,但是对所有人来说,如何因个体道德修养而能获得外在物质幸福终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而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学说有着丰富发关于道德哲学的学术资源,尤以先秦时期为主。孔子自述其人生理想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是原则,德是道的践履。孟子云:“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易传·文言传》中虽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说。但这里的“必”只是一种期许,而不是必然。可见,他们看的很清楚,道德和幸福是两回事,一个在内,一个在外,不能混为一谈。道德并不等于幸福,幸福也不等于道德,两者没有正比关系,也没有一种力量能来维持两者的一致。而荀子则认为个体的道德修养不仅能够获得内在精神性幸福,而且能够最终获得外在物质性幸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目标:

①、通过对《论语》、《孟子》、《荀子》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阐述其德福关系的主要内容

②、比较三者的异同,理清先秦德福关系发展的脉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做准备。

2、历史研究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任春强. 道德与幸福同一性的精神哲学形态[d].东南大学,2016.

[2]孙伟.荀子德福观的再分析——基于与亚里士多德的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05):96-101.

[3]王丽. 从德福关系看牟宗三的“圆善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

1.2022年1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课题为先秦儒家的德福关系研究。同时,撰写论文简介。

2.2022年寒假期间,进行论文资料收集,询问指导老师的意见,阅读指导老师推荐的以及其他与课题相关的书籍,对课题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