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调查与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01:08

全文总字数:4712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收集、整理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相关资料,从地理环境、营造历史、空间布局、城市格局、建筑形制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南京大报恩寺历史与现状,丰富地域性园林研究的内容,促进园林史的研究。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六朝古都,是江南文化的中心地带。作为都城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金陵大报恩寺塔,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屹立于现南京市城南中华门外,可惜毁于太平天国战争,它曾是南京最负盛名的地理标志性建筑,近世东南最壮丽之建筑,被誉为中古世纪七大奇观之一。重建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在恢复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亮点。本次研究将以时间上历朝历代的大报恩寺史料为主线,辅以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人文风貌、格局体制来研究大报恩寺的变迁史,力求推演出大报恩寺的历史变化过程,并通过对其他南京甚至江南园林的研究,针对其园林规划、营造历史和空间特点等进行分析和总结,探究这些因素对大报恩寺园林的影响,还原报恩寺园林在时代变迁中的格局体制、艺术形式的走向发展。此次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大报恩寺的历史形成与改动变迁入手,分析其空间变化和营建特点,结合时代特征、社会因素、人文情怀和美学构造分析来探究大报恩寺地域范围内的园林发展过程、构造艺术特点、形式内涵意蕴等等,并找出历史遗迹保护的问题,提出科学可靠的解决办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金陵大报恩寺塔,最早可追溯到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于建初寺原址修建大报恩寺。屹立于现南京市城南中华门外,(《金陵梵刹志》述及: 在都城外,南城地,离聚宝门一里许; 《折疑梵刹志》则述及: 寺在金陵南都城之南,聚宝门外半里许)可惜咸丰六年被毁于兵火,留存至今只有少部分遗物。它曾是南京最负盛名的地理标志性建筑,近世东南最壮丽之建筑,至今在国际上仍享有盛誉,被称为中古世纪七大奇观之一。

曾经的大报恩寺东至俞通海公神道,南至大米行郭府园,西至来宝桥,北至大河下([民国]张惠衣:《金陵大报恩寺塔志》)。即东至今晨光集团厂区内,南至雨花台,西至雨花路,北抵秦淮河,距中华门很近,在今雨花路以东。根据考古成果和《金陵梵刹志》等历史文献记载,保护规划中推测地面建筑已基本拆除的场地北区为明代大报恩寺的核心区域,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次为山门、香水河桥、御道、天王殿、大殿、琉璃塔、观音殿、法堂;南区由藏经社、僧院、库房、禅堂4 组院落组成,各组院落也大多以东西向关系为主,但现存遗址仅有清末重建的三藏殿。此外,通过现场调查,现有的场地内的主要道路仍为东西向道路,与原有格局相符。

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传入中国,早期汉化的寺院,多以佛塔为中心,位于中轴线上,而佛殿次之。隋唐以后逐渐演变为佛殿为中心,佛塔次之的格局(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如南京栖霞寺的舍利塔位于藏经楼的南侧,灵谷寺的公塔位于法堂之后即中轴线的末尾等。不过,从《金陵梵刹志》之报恩寺全图可以看出,大报恩寺在其北院从山门,经香水桥、天王殿,正殿、琉璃塔、观音殿至法堂,主建筑所在的中轴线,采取的不是一般的南北向,而是东西向。就布局而言,塔与大殿相距甚近,位于中轴线的中心地区,一反常规。使塔作为大报恩寺的核心标志性建筑,突出了它为当时天下第一塔的地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的内容主要为整理大报恩寺历史的相关资料,从地理环境、营造历史、空间布局、城市格局、建筑形制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提炼大报恩寺的演变特征。获取这些内容的主要途径为历史资料和实地调研,其中包含书籍文献、相关论文信息等内容。获取信息的类型有图片信息、表格信息、数据信息、调查表信息、实地调查获得的信息等等。

(2)调研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对南京大报恩寺的实地调研,论据充分,归纳总结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一些特色和可取之处,并由小见大,窥探到整个南京园林和寺观园林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特点,从中提炼出一些对现在园林发展与建设有帮助的地方。

由于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是在遗址的基础上重建的,本次研究还希望找出历史遗迹保护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科学可靠的解决办法,促进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和其他历史遗迹的保护工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