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补偿方式下失地农民福利状况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10 04: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选题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地非农化配置的现象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失地农民。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2030年中国的失地农民数量将达到1.1亿左右。城市化一方面使农村土地、人口等资源趋于集中,有序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以及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农民失去的不只是土地本身,还包括依附着土地的一系列生产、生活等权益。从1952年到2002年,农民向社会无偿贡献的土地收益51535亿元,而中国自实行土地补偿制度以来累计支付的补偿金不超过1000亿元。如今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实际上是对土地保障功能的替代,因此制定公平有效的安置补偿政策,保证农民福利水平在失地前后的基本一致性应是安置补偿的最低要求。因此,采取合理的安置补偿方式,完善现行补偿方式的不足,根据影响失地农民福利水平的因素,契合农民实际状况进行补偿,才能让失地农民福利状况才能得到切实保障,更好地实现新型城市化的目标。

二、研究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计划以淮安市近郊由于新城建设等原因导致失去土地的农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探讨接收不同安置补偿方式下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以及影响因子,提出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补偿机制,提高其生活水平的政策建议,具体目标如下:

1.货币化安置补偿措施和非货币化安置补偿措施下两类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与模糊评价法

本研究将在淮安市近郊以失地农民为调查对象,对接受不同安置补偿方式的失地农民,在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基础上,从个人及家庭特征、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社会机会、生活保障以及城市适应性等方面,对失地农民福利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并用模糊评价法分析农民失地前后的福利状况。参照学者们所采取的模糊评价法,进行失地前后的福利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近年关于失地农民的研究很多,但是多数没有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措施进行区分,本研究着眼于不同的安置补偿方式下失地农民福利造成的影响,不仅考虑失地农民内部因素,也考虑了补偿措施形成的外部影响。并且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以及满意度,使得补偿措施更切合失地农民实际需求,具有一定政策意义。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4年12月2015年 1月

查询文献资料,确立调查方案,进行初步的问卷设计,通过预调查修改问卷,为问卷的正式设计做准备。

2015年1月2015年2月

进行问卷调查,在淮安市楚州区、淮阴区等近郊地区对失地农民进行调查,预计完成调查问卷100份。

2015年2月2015年3月

问卷数据录入,利用Excel、Stata等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初步汇总分析,并且利用模糊评价法、logistic模型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撰写中期报告

2015年3月2015年4月

经过指导老师指导,撰写论文

2015年4月2015年5月

依据指导老师和同学建议,经过答辩后进行论文修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