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山歌研究开题报告

 2022-02-13 05: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是民间性情存真之响的山歌日渐隐没在崛起的高楼大厦间。近年来,关于吴歌的诸多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张家港的河阳山歌、常熟的白茆山歌、吴江的芦墟山歌等研究,都形成了很好的研究态势。河阳山歌流传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部,是吴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河阳山歌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河阳山歌研究的著作,现仅见一部,即由中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张家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写的《中国·河阳山歌集》。全书共100余万字,收录了1019首河阳山歌,正文分5卷,前4卷按篇幅和当地山歌手的传统称呼分别为:四句头山歌、短山歌、大山歌和长山歌,第5卷编录了配谱山歌51首。除山歌的收录、曲谱的记录外,还附上了山歌手简介、部分专家学者的论述,以及“山歌手小传”“传抄本简介”“河阳山歌地区方言简释”“河阳山歌十八韵辙”等附录,具有较强的资料性和研究性。

其次,在论文方面,虞永良的《吴歌一枝花——河阳山歌初探》(艺术百家,1996年1期)、《试论河阳山歌的特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2010)两篇文章,对河阳山歌的传播概况和风格特点进行了分析;徐雪婷的《河阳山歌调查报告》(《大众文艺》,2012年24期)、《河阳山歌的历史文化研究》(大众文艺,2012年19期)等论文,从历史和文学角度分析了河阳山歌的背景并提出了传承策略;吴磊的《河阳山歌研究》论文(《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25期),论述了河阳山歌的主要内容,分析总结了其主要音乐特点以及文化内涵;张红霞的《河阳山歌社会功能探究》论文(《民族艺术》,2013年1期),探讨了河阳山歌的社会功能;高新天的《河阳山歌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刍议》(《文物世界》,2006年2期)、《浅议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张家港抢救“河阳山歌”为例》(《长江文化论丛》,2007)等论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河阳山歌的传承提出了建议,但与当地实情的结合讨论还不够深入;顾月红的《河阳山歌走进音乐课堂》(《学苑教育》,2002年4期)论述了河阳山歌进校园的意义。沈建东的《河阳山歌》(《江苏地方志》,2017年1期)是一篇关于采访河阳山歌馆的回忆性文章。另有一篇学位论文,是刘丽娟的《河阳山歌的基本特征和演唱风格》(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介绍了河阳山歌的概况和音乐特征,并对其演唱技巧做了分析,但未涉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的传承问题。

此外,报纸方面,主要是关于张家港河阳山歌节及河阳山歌馆的报道。当然,这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但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河阳山歌的保护传承效果。

前人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思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诸多借鉴。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河阳山歌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音乐学、历史学、文化学、旅游学等领域,而将河阳山歌的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尤其是对河阳山歌的语言特征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所以,河阳山歌研究的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研究目的:

1.揭示河阳山歌的文化特征。河阳山歌经历了历史的沧桑。从最早的《斫竹歌》,到现在改革开放来的新时期的歌谣,无不展现了河阳山地区的人民的坚强不屈的性格,透露出河阳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地域性文化,特别是河阳山歌中的最为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山歌,道尽了河阳人民的千百年来的心声。

2.揭示河阳山歌的语言特征。河阳山歌是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河阳地区的原生态歌谣。生活在农业文明社会底层中的农民,根据生存的环境、生活方式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和感受,自发创作、口头流传。河阳山歌以其展现出来的原生态的风貌,具有语言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积极借鉴语言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理论,对河阳山歌中的语言文化特征作深入的分析与揭示。

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河阳山歌的题材类型、艺术特征、语言特征、文化特征等进行分析讨论,指出河阳山歌传承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有利于河阳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从河阳山歌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感受河阳人的生活风貌、风俗习惯、思维特质和审美情趣,管窥地方民间民俗文化。

此外,对河阳山歌研究,有助于山歌流传的地区——河阳一带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满足当地社区居民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而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多少也可以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课题将以河阳山歌的类别、语言特征、艺术特征、文化特征及传承与传播问题等为研究对象,描述与分析相结合,研究河阳山歌的艺术价值以及文化传承的对策,具体包括:

1.河阳山歌的起源和发展;

2.河阳山歌的题材类型,包括思想内容、体制形式等;

3.河阳山歌的语音特征,如歌词的押韵、节奏等;

4.河阳山歌的文字特征,如方言字、同音字、衬字等;

5.河阳山歌的词汇特征,如口语词、方言词等运用;

6.河阳山歌的语法特征,如句式运用、句型运用等;

7.河阳山歌的修辞特征,如辞格运用、意象特征等;

8.河阳山歌的文化特征,如妇女形象、民俗文化、吴地色彩等;

9.河阳山歌的个案研究——长篇山歌的分析;

10.河阳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如山歌的社会功能、山歌在地方高校的传承及对策问题等。

预期目标:

1.通过深入考察研究,进一步揭示河阳山歌的一些特点,同时也能从理论上提高人们对河阳山歌的认识。

2.通过研究,正视山歌传承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进一步提出保护与弘扬的措施。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到河阳山歌馆、张家港市凤凰镇等地区开展实地考察,即参观河阳山歌馆、采访河阳山歌手,并进行拍照、录音与录像等。

2.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来对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尽可能占有材料,用材料文献说话,不立空论,进而充实课题的理论依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爱川纪子.无形文化遗产:新的保护措施[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C],2003.

[2]陈丽霞.浅谈中国民歌质朴的地域性[J],大众文艺,2011:(11).

[3]陈书录.中国民歌价值的多元性[J].江苏社会科学,2015:(5).

[4]蔡媛媛.白茆山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冯智全.吴地民间歌曲解读[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6]付晓玲.中国传统民歌的实用性功能[J].民族音乐,2008:(6).

[7]过伟.吴歌研究[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1.

[8]郭蕾,刘阳阳.张家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在地方高校的传承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13).

[9]胡怀琛.中国民歌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10]李思华.试论民歌在社会生活中的艺术价值展现[J].文山学院学报,2012:(2).

[11]李海燕.河阳山歌研究探索及保护与传承[J].艺术教育,2018: (19).

[12]刘跃华,尹伊.河阳山歌文化论析[J].艺术百家,2015: (02).

[13]卢又来.芦墟山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4]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J].人民音乐,2006:(01).

[15]钱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的纵向保护与横向传承[J].大众文艺,2017:(17).

[16]史惟亮.论民歌[M].台北:幼狮书店,1967.

[17]万连云.河阳山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8]尹诗.芦墟山歌艺术特征与传承保护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9]虞永良.河阳宝卷概述[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

[20]尹伊.张家港河阳山歌实地考察与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1]张天鹰.试论河阳山歌的歌词结构与音乐形态特征[J].音乐创作,2018:(09).

[22]朱熠,刘嘉伟.河阳山歌新探[J].四川戏剧,2016: (04).

[23]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J].求是,2010:(04).

[24]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5]中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和张家港市文联编.中国河阳山歌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6]朱传迪.中国风俗民歌大观[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82.

[27]张晓玲,方法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中国商论,2013:(20).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2022.10.20~2022.12.15确定选题

2. 2022.12.16~2022.02.19阅读资料,完成资料索引

3. 2022.02.20~2022.03.17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