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村叙事诗研究开题报告

 2022-04-24 23:11:5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背景:

吴梅村是清代创作水平极高的大家,但是由于传统文学研究中对清代诗歌发展的轻视和偏见,以及他的贰臣身份带来的争议,直到近年来学术界才对他的生平与创作开始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且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和专著。近年来,研究吴梅村的人很多,研究他的心态人格,研究他在明亡之后的八年隐居生活,研究他的诗史观念和实践,研究他的梅村体,研究他的《圆圆曲》等等,学界关于吴梅村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研究吴梅村其人和其诗这两个方面。

对于其人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合其生平对其心态人格作总体把握,尤其着重于对其忏悔意识的解读,这方面比较出色的论文主要有着重于吴梅村自身心灵冲突分析的魏中林《徘徊于灵肉之际的悲歌——论吴梅村诗歌中的自我忏悔》,李国文《浮生所欠只一死——论吴梅村之悔》、山谷的《患得患失吴梅村》。还有把吴梅村的悲剧放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探讨,引申出传统文人在忠孝节义、伦理教条的承重传统面前的尴尬处境,如何锐钰《个体命运的悲歌——论吴梅村的诗》、陈雨人《吴梅村的两难——由一种历史现象引出的话题》等;关于吴梅村其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就是他的仕清心理的研究,大多数人赞同吴梅村是因为清廷的逼迫而不得已去仕清,持这一观点的有叶君远的《清代试探第一家——吴梅村研究.》、施祖毓的《吴梅村钩沉》等,此类作品客观分析了吴梅村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尤其注意到清廷降臣南北党争与吴梅村出山的关系。持相反观点的人也不少,有部分学者认为吴梅村是主动出山而并非被迫,如刘世南的《清诗流派史》、王于飞的《吴梅村出处与创作考论》等等。

对于吴梅村诗歌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其诗史观念的研究还有具体作品的研究。关于其诗史观念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仍旧是认为吴梅村秉持的是较为严格的诗史观念,以纪实的方式创作长篇叙事诗,如徐江的《吴梅村“诗史”论略》,魏中林、贺国强的《诗史思维与梅村体史诗》等,但这类作品最大的缺点就是对吴梅村诗中的失真与虚构之处缺乏关注与认识;对具体作品的研究和评论,其中对《圆圆曲》的研究和评论最多,成果也最丰厚。20世纪80年底,学界即对《圆圆曲》内容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过争论,如姚雪垠的《论圆圆曲》、黄裳的《陈圆圆》、宋谋瑒的《吴梅村圆圆曲疏解》、叶君远的《也论圆圆曲——与姚雪垠先生商榷》等等。

关于吴梅村的叙事诗研究,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①与唐诗尤其是七言歌行体的关系,如张苏榕《“梅村体”对唐代七言诗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是对吴梅村叙事诗对初唐四杰七言诗的用典艺术的继承以及对元稹、白居易叙事、抒情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论述;郭修敏,郭瑞林《论“梅村体” 对七言歌行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主要是论述梅村体在内容和布局构思在唐诗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主要体现在转韵和多条叙事线索的布置中。②吴梅村叙事诗的创作艺术方面,如伍褔美《试论“梅村体”诗歌的叙事艺术》,主要是总结了中国古典诗歌叙事艺术不纯熟,摆脱不了“诗缘志”说,而“诗缘情”说摆脱了诗单一言志的藩篱,一直到吴梅村手中叙事诗才境界大开,继而论述了梅村体叙事的多头叙事方式和非线向性故事演绎、思维的跳跃性以及韵律转换的叙事功能这三个特点;章顺利《略析“梅村体”长篇叙事诗的创作特点》,主要是结合吴梅村的具体叙事诗作品论述了其跌宕起伏的跳跃性和倒叙式结构、典故运用的普遍性等创作特色;郭建球《论吴梅村叙事诗的艺术成就》指出吴梅村叙事诗叙述方法多样、讽刺艺术委婉含蓄。

但是在吴梅村叙事诗的人物形象方面的专门研究却比较少,主要的只有在白一谨《明清革鼎中的心灵史——吴梅村叙事诗人物形象研究》一书,讲人物分为有为者和无为者,其他关于梅村叙事诗的人物研究少之又少,所以这一方面有继续探讨和深入研究的必要。

吴梅村的词今存约一百一十首,不过其词名往往为诗名所掩,鲜有人论及。但是梅村词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于吴梅村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他的词史心态方面,如徐世中,陶绍清《史官心态与吴梅村诗词创作》,以他的咏史之作、以及后期作品中入手论挖掘出频繁出现的心灵忏悔等,剖析出其创作中的史官心态;陈冷西《论吴梅村的词史意识及其表现》,主要从自身的贰臣经历以及博大的史学文化出发,论述了吴梅村词史观念形成的客观原因以及其词史心态对后世文人创作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引述可以看出,关于吴梅村的专题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无论是针对“作者”还是“作品”,这两方面因素的研究都比较充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目的及意义:

吴梅村叙事诗的艺术特色、叙事技巧、语言风格以及创作心理方面,前人都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对不大细致的地方再加以深入探讨,相信会为进一步解读叙事诗提供一些帮助。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深入的去研究吴梅村叙事诗具体的作品题材、人物形象、创作心理、创作艺术手法以及独特的诗歌语言等等,一方面,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细致的研究具体作品,另一也能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一些铺垫,而在以往研究中所涉及不多的人物形象方面的具体研究,也或许会为后来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绪论:

前人对吴梅村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研究,但关注的往往是某一个或两个方面,或考证其生平经历及其背景,尤其是其贰臣经历以及他与卞玉京的爱情,或分析他的创作心理,至于对其诗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叙事艺术的论述方面,至于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类型涉及不多,本文旨在总结其生平经历和概括其叙事方法对唐诗的继承与发展的前提之下,结合具体作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类概括,挖掘不同人物类型的特征,从而形成对吴梅村叙事诗研究较为完整全面的研究框架。

正文:

1. 介绍吴梅村的生平、时代背景、著作情况,主要是其复社经历、党争经历以及从明入清的仕清经历,简述叙事诗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 从吴梅村叙事诗的人物和事件两方面入手,探讨吴梅村的写作题材与人物类型。主要分为历史性题材和现实性题材两大类。

3. 从吴梅村与唐诗特别是七言诗的关系出发,分析吴梅村叙事诗的艺术风格,主要是在用典方面对初唐四杰的继承,在韵律方面对元稹、白居易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其叙事以人物为线索且非单一线索的独创性,略述其叙事语言的含蓄讽刺性。

4. 以其诗史心态出发,深入剖析其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其叙事诗的诗坛地位以及其诗作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结论:

本文的研究成果与前人的对比,分析本文尚且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开展吴梅村研究的建议和意见。

预期目标:

1. 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有关吴梅村叙事诗研究的成果整合,结合《吴梅村全集》进一步深入研究吴梅村叙事诗的叙事方式、创作手法、人物形象,再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贰臣身份,探析吴梅村叙事诗独特风格形成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2.尽力完成一个系统完整的论文训练,写出一个规范、尽可能有新意的文章,完成一个格式规范、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

研究方法:

1. 文本细读法。对《吴梅村全集》细读、精度,熟悉文本,熟读《圆圆曲》、《银山泉》、《白燕吟》等等梅村体名篇,为更好的分析叙事技巧和人物类型做准备。

2.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吴梅村叙事诗与唐诗中的七言歌行体的异同,以便更好的论述吴梅村叙事艺术对初唐四杰、元稹、白居易和杜甫等人的继承和发展。

3.例证分析法。分析人物形象的类型是结合具体的作品实例分析,做到有所指,有所依,避免脱离实例的空述。

4.文献法。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在吴梅村叙事诗的叙事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做好总结和概括的工作,在吴梅村叙事诗人物形象的研究方面做好补充和深入分析人物类型及各类人物特征的工作。

步骤:

1.文本搜集与整理。熟读《吴梅村全集》,形成基本数据库备用,掌握南北朝由北入南、由南入北文人群体的构成及交往。

2.查找《清史稿》、《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清代文人心态史》等历史文献,了解清代政治生活的状况与士人心态。

3.查找学术界相关研究文章,了解有关吴梅村叙事诗的研究现状,做好读书笔记。

4.初步设定论文写作大致框架、思路,写作开题报告。

5.与指导老师一道明确论文写作框架、思路,开始论文初稿写作。

6.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最后定稿。

4. 参考文献

4.本课题主要参考文献

[1] 樊树志.晚明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

[3]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 谢国祯.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

[5]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米彦青.吴梅村的生命观及诗歌生命主题[J]. 殷都学刊. 2005(04)

[7]徐江.吴梅村登上“清初诗坛盟主”之席的历史与文学论析[J]. 中国文化研究. 2001(02)

[8]徐江.吴梅村“诗史”论略[J]. 中国文化研究. 2000(01)

[9]李世英.论吴伟业叙事诗的审美特征[J]. 殷都学刊. 1999(02)

[10]向琪.吴梅村叙事诗的传奇色彩[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01)

[11]李瑄.“梅村体”歌行与吴梅村剧作的异质同构:题材、主题与叙事模式[J]. 浙江学刊,2016(01)

[12] 高永年.论梅村体的个性风貌[J]. 江苏社会科,2004(02)

[13](清)吴伟业著,李学颖集评校注.吴梅村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4]叶君远.清代诗坛第一家——吴梅村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5]叶君远.吴梅村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16]白瑾.明清鼎革中的心灵史:吴梅村叙事诗人物形象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7]徐世中,陶绍清.史官心态与吴梅村诗词创作[J].求索,2009(02).

[18]叶君远.论“梅村体”[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02)

[19]魏中林,贺国强.诗史思维与梅村体史诗[J].文学遗产,2003(03)

[20]郭修敏,郭瑞林.论“梅村体”对七言歌行的继承发展与创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21]段锐超.痛苦与超越:吴梅村的心灵痛史与以诗存史[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2]邱阳.论吴梅村词作中的“贰臣”意识[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

[24]郝美娟.吴伟业之梅村体与五古叙事诗的比较[J].沧桑,2007(04)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5.本课题的具体进度安排(包括序号、起迄日期、工作内容)

1.2022年11月至2022年1月9日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

2.2022年1月10日至2022年3月5日 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

3.2022年3月6日至3月29日 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

4.2022年3月30日至4月30日 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初稿

5.2022年5月1日至5月19日 指导学生完成论文二稿

6.2022 年5月20日至5月27日 定稿、论文检测,学生打印论文稿

7.2022年5月28日至6月9日 老师评阅论文指导学生准备答辩

8.2022年6月11日至6月16日 毕业论文答辩,完成相关表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