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动漫文化中的柔性暴力:波兹曼“童年消逝思想”研究开题报告

 2022-05-17 09: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

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文化部就规定,“美术片要为儿童服务”,所以“教育意义"也就成为动漫的主导因素,这也是由于我国特殊的文化制度决定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优生优育便成为家家户户的宗旨,而动漫作为儿童们的“专利”,教育意义不言而喻。尤其在孩子们尚未能够有分辨能力的时期,动漫中人物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自身价值观的形成,简单说来就是,动漫是一种带有趣味性的教育工具。例如动漫作品《没头脑和不高兴》,“没头脑”做起事来丢三落四,总要出些差错。“不高兴”总是别别扭扭,你要他往东,他偏往西。所有人都劝这两个孩子改掉坏脾气,但他们自已不以为然,为帮他们改正缺点,将他们都变成了大人,最终经历过教训后,“不高兴”和“没头脑"认识到自身的间题并积极改正的结局。可以看得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画动漫的低龄化、幼稚化、题材的重复、强烈的说教性逐渐成为一种通病,而动漫对于成年人的意义和价值逐渐被忘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成年人表现出对动漫的热情。几乎每个成年人的衣着或者配饰中总能出现诸如:哆啦A梦、灌篮高手等动漫角色。动漫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了成人化趋向,那些本该为主体受众的儿童的需求逐渐被忽略,动漫的成人化开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与之相对的,儿童却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动漫开始展现出某种“暴力”行为。下面分两个专题,将动漫中显露出柔性暴力导致的“童年消逝”现象的总体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一、关于动漫中柔性暴力的具体表现

1.视觉主导的动漫图像叙事的凝聚力研究

严琰2017年在《电影评介》上发表了《从“御宅”现象看动漫图像叙事凝聚力》,他从图像的易读性、图像化形象的确定性、跨领域的动漫美学三个方面,论述了时至今日,图像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雅明所说的“一切都倾向于展示,外观的美成为普遍追求”成为现实,琳琅满目的图像,无论动态的或是静态的,都将世界装点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社会”。无论是人类的天性,还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都将人们推向最直接、最有力的图像展示,在同一个空间可以同时展示无数个画面的图像叙事法,无疑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人们快速、丰富的感官要求,传统的线性文字叙述被逐渐挤出中心位置。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指出,看图像不需要任何启蒙教育,在学习解释图像的意思时,不需要上语法、逻辑或者词汇之类的课程。20世纪初,电影理论家巴拉兹预言,“电影摄影的新技术促成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和一种新的叙述故事的方法”。大量的图像改变了信息的形式:从散漫的到集中的,从提议式的到呈现式的,从理性的到感性的。这事实上就已经点明,图像叙事将成为一种简单易读、并且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新的传媒方式,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冲击人们的日常生活。

2.动漫文化的恐惑诡异性与作为柔性暴力的“萌”的研究

第一,保罗·弗莱格在其《动漫美学与喜剧的恐惑诡异性》中提出,弗洛伊德的恐惑诡异理论已经成为解释动漫、喜剧和恐怖等类型电影里观众体验到的感官震撼和惊喜的标准方法。保罗·弗莱格提出的死亡驱使下的生命美学,超越了传统弗洛伊德恐惑诡异理论所解释的动的幻像和死的静态现实之间的界限,隐含着一种与能引起共鸣的、以人物为基础的叙事美学相悖的美学。它主要借助制作在“现代动漫”里普遍流行的相同影像、事件以及恐惧影像来完成,就像恐惑诡异具有的两面性:一方面有限的生命停滞了,另一方面不朽的生命被激活了。美国这个时期的动漫与同时期的表现主义占据着相同的心理领域。但是,在这些卡通片里,不论是梅斯梅尔,抑或弗来切尔,还是迪士尼的卡通主角在面对相同的鬼魅威胁时,都非常乐意降伏于混乱和被毁的局面之中。这种混乱与被毁的局面,是否能说在孕育或者引导儿童的“暴力”情绪。

这同样适用于中国动漫文化之中,不论是童话故事的内容还是动漫中的虚拟元素都受到成人的掌控。成人可以修改某个暴力部分来适应某个孩子的需要。但是,动漫中所存在的暴力、恐惑、诡异都并非直接通过成人告诉儿童的,其原本就存在,因为动漫就如同电视动漫一样,是需要大量的、无尽的素材的。这样就表明,即使成人存在掌控行为,但是要是不想让儿童接触到那些恐惑诡异的故事和场面是不可能的,动漫不会保持任何秘密。

第二,吴明曾在《萌:当代视觉文化中的柔性政治》中详细解释了“萌”这一文化现象,他认为:“萌”是近年来中国流行文化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但其语义和使用方法却十分混乱。“萌”从日本传入中国 后,突破了动漫亚文化的边界,成为大众传媒中的流行语。“萌”的视觉性使它具有娱乐化、扁平化等后现代特征,“卖 萌”的流行加剧了混淆是非、颠倒善恶的危险性。被“卖萌者”建构出来的“萌物”可以对宠爱它的人施以柔性的掌控和 系统性的暴力,这使“萌”成为当代极具迷惑性的目光政治。

尼尔·波兹曼曾预言,传播媒介的变迁以及普及会加速“儿童的成人化”,最终导致童年的“消逝”。在当代社会,有人提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童年没有消逝,而是被强烈地挽留以至于停滞了。但是基于本文的观点,这个说法有些许片面,因为上文提到“童年的消逝”是指“童年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特征已经模糊不清。儿童的早熟以及成人的装嫩、儿童的成人化以及成人的儿童化都只是其界限逐渐模糊,并非停滞下来。逐渐地,“萌”的文化现象而产生“卖萌”的文化行为。“萌”始终是一种视觉体验,以及对观看对象的图像化过程。因此,它也具有典型的后现代特征:娱乐化、轻松化。然而,正是强烈的娱乐特征,使人们往往将“萌”视为无伤大雅的玩物,而忽视它隐含的政治维度,以及转化为暴力机制的危险性。

二、关于波兹曼“童年消逝”思想的相关研究

波兹曼于 1982 年出版的《童年的消逝》,与《娱乐至死》、《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构成了其闻名遐迩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在《童年的消逝》中,波兹曼以“童年”为考察对象,探寻了其在印刷术、电报、电视在内的媒介变迁史中消逝的历程。进入21世纪,“童年”消逝的危机意识被日渐淡忘,重新反思“童年消逝说”的内涵,重新面向这一思想所内含的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将促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当代童年文化乃至现代文化的命运。

当下的童年文化研究界认为,过去的许多研究将儿童描述为信息技术迷宫中被动的游戏者。随着儿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与媒体的互动过程,在这些符号化的互动过程中,儿童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做出自己的决定的现象将变得越来越普遍。”;而英国研究者大卫·帕金翰在《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介时代成长》中提出了与波兹曼截然不同的观点——童年并没有死亡,相反,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它以新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之中。于是,有关童年消逝的“危言”似乎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去。

社会的发展以及电子媒体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纷纷出现在儿童面前,而在“儿童的发现”之后,成人对儿童的 关心度也逐渐增高,都急切地寻求一切可以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资源,这又刺激了电子媒体的发展与进步。波兹曼所认为的童年的消逝,“是因为童年和成人共享了信息”,当今动漫卡通已并不完全地属于儿童,也同样受到很多成年人的喜爱。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出现的动漫作品就很容易在商业利益下出现一种趋势,即刻意讨好成年人而忽视儿童的需求,当暴力与色情也成为许多动漫作品的内容的时候,很多家长都表示忧心。这也是波兹曼所提出的在电子媒体影响下童年的消逝。

波兹曼认为“童年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所以首先儿童不同于成人,其次儿童也不等于缩小的成人,因此动漫作品在讨论到爱情、死亡种种一直被视作儿童的“禁忌”话题的时候,就应当谨慎再谨慎,既不能讳莫如深也不能像成人作品中那样直白地呈现。儿童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当我们越是刻意地隐瞒什么,他们就会越想要知道;而如果我们太过直白,也不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状况,可能带来不好的导向。

如此,儿童动漫以其媒体技术优势经由大胆而艺术化的手法所构建起的封闭式虚幻世界,因其对于真实的人际互动和开放的现实情境的先天性缺失,在吸引儿童的同时,就极易被儿童拿来充当逃避现实压力的心灵屏障,成为阻断其自觉走向客观世界和理性担当现实责任的精神壁垒。儿童动漫以其对于视听感官刺激、情绪性娱乐和幻想取向的文化追求,牵引着儿童在难能自制的幻想冲动与感性宣泄中,任由思维与想象游离于真实而开放的现实世界之外,并在其频频变幻的画面切换以及连续而快节奏的情节演进中,在其程序化的封闭式人机互动中,多多少少地剥夺或挤占着儿童精神自主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与空间,让尚未成熟的幼年理性逻辑和现实意识在一开始的觉醒阶段或萌芽状态即遭遇被侵蚀的危险。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动漫绝对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有时一部好的动漫能够带给受众的心灵体验绝不次于一部记录历史的“主流电影”。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动漫电影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愈加的显示出来。

动漫文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在网络媒介和电视媒介发展快速的当代,其俨然成为动漫文化传播的重要突途径,动漫文化因此也在不断发展,已经成为视觉文化与儿童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作为动漫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一方面决定着动漫文化的方向,另一方面,一部分动漫文化所衍生的成人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在影响儿童的思想观念,儿童与成人在这种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下界限逐渐模糊,造成童年的逐渐消逝。“儿童的成人化”和“成人的儿童化”正在从两端共同促成儿童与成人的趋同。例如在动漫文化又称二次元文化中所产生的御宅文化,“萌”与“卖萌”这一现象和行为,时常将儿童与成人本就模糊的界限抹除。另外在动漫作品的具体展开过程中,借日本动漫为例,日本动漫大部分都是主角都是5-17岁的孩童,其原本面向的主要人群也都是同年龄段的人。确实,本应该如此。但是事实上动漫的内容孩子们并非能够完全理解,又或许可以理解,但却指导了本不该在那个年龄出现的思想和行为。动漫文化甚至和电视文化一样有着聚众化和分众化,作为孩童该拥有的动漫慢慢的不再是孩童的专属,面向孩童的动漫产品其内涵也不再单纯,其中所含有的“暴力”正在对儿童的童年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论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关于动漫中柔性暴力问题的产生及其相关研究。

二、论述动漫中柔性暴力的具体表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细读波兹曼的文本著作以及相关的著名论文、期刊等文献。

2、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动漫对儿童与成人的意义区别变化和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陈峻俊.尼尔·波兹曼的媒介变迁与童年理论[j].武汉科技学院报,2005(12),236-238.

2、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3、严琰.从“御宅”现象看动漫图像叙事凝聚力[j].电影评介,2017(3),92-9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起讫时间

1

2022.11.152022.1.4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

2022.1.5 2022.3.5

资料索引,阅读资料,下达任务书

3

2022.3.6——2022.3.20

完成开题报告

4

2022.3.21——2022.3.25

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5

2022.3.26——2022.4.25

完成论文初稿

6

2022.4.26——2022.5.25

完成论文修改稿

7

2022.5.26——2022.5.30

交定稿(2份), 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学生查重检测

8

20226月初

老师评阅论文、学生准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