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悲剧开题报告

 2022-05-18 20:08:4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研究的背景

华裔旅美女作家严歌苓是当代“新移民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她的文学作品创作题材广泛,频频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有小说、电影剧本、人物传记、散文随笔等,但知名度最高、最具研究价值的仍是她的小说创作。对严歌苓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对女性立场与女性形象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尝试从女性悲剧命运这一角度入手,从其作品中女性悲剧的成因、体现、超越与升华等部分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考察严歌苓作品女性悲剧的成因及其具有的文化价值。主要从个人经历的创伤、女性意识的自觉、宿命意识的浓厚等方面研究严歌苓作品女性悲剧的成因,并且分别列举开来论述。从个人经历的创伤角度来看,严歌苓自小生活在一个爱情缺失的家庭中,父母婚姻的不幸使她体会到了不对等爱情的悲伤,对她日后的人生观、婚姻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对人性是比较悲观的人……我的经历使我认为,人生的悲剧是注定的”,“我喜欢在悲伤的故事里找到审美价值……我很难在喜剧里看到深刻的审美价值”。从女性意识的自觉角度来看,严歌苓为我们揭示了父权制社会下男女的不平等地位是女性爱情婚姻悲剧的根源。另一方面,她又塑造出了一些具有高度自觉的女性意识的移民女性,表现了她们在爱情当中保持自我的女性意识。从宿命意识浓厚的角度来看,严歌苓笔下的女性都很善良,她们有理想,有追求,但最终却都遭遇苦难和悲剧,即使她们极力反抗,最终也必然失败,难逃悲剧的宿命。严歌苓在经历和目睹了诸多的女性苦难与悲剧,认识到女性悲剧的根源所在,而又无可奈何,于是产生了悲观和绝望的情绪,尤其在遇到诸多悲剧性的巧合,她无处追索,只好归因于宿命的力量,从而使她的小说中对于女性悲剧命运的书写带有浓厚的宿命色彩。第二部分,探讨严歌苓作品女性悲剧的体现,具体探究分析在生存、情爱和命运方面的悲剧,体现了她关于男权社会下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第三部分,重点考察严歌苓作品女性悲剧的超越与升华,严歌苓认为“一个人最优秀的素质是顽强、坚韧”。严歌苓笔下的女性生存于社会的边缘,面对生命中的种种困境,她们是名副其实的弱者。然而“弱者不弱”,恶劣的环境更衬托出她们柔韧而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母性的伟大与光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范读文本法:阅读严歌苓部分小说,形成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整体印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1]严歌苓.我是很会爱的[N].南方人物周刊,2006-06-08(013).[2]赵俊贤.中国当代文学风格发展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3] 舒欣.严歌苓—从舞蹈演员到旅美作家[N].南方日报,2002-11-29(003).[4]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5] 傅雷.罗丹艺术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 舒欣.严歌苓—从舞蹈演员到旅美作家[N].南方日报,2002-11-29(003).[7] 严歌苓.波西米亚楼[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8] 张长青.在异域与本土之间—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身份叙事[J].华文文学,2004(6):56-61.[9] 陈果.“为爱而死”“为爱而生” [J].意林,2009(11):9-10.[10] 李银河.女性主义[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11] 严歌苓.第九个寡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12] 沈从文.给志在写作者[N].大公报,1936-03-29(003).[13] 杨澜.杨澜访谈录之纵横[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4] 于菲菲.严歌苓笔下在苦难中生存的女性 [J].文艺生活,2014(10):16-17.[15] 严歌苓.芳华[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序号 起讫时间 主要工作内容

1 2020.6.25——2020.7.5 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

2 2020.7.6—2020.10.10 阅读资料,完成资料索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