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和创造力:创意产业中的争论外文翻译资料

 2023-08-30 11:08

Copyright and Creativity: An Ongoing Debate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bstract

This paper critically analyzes the divergent perspectives on how copyrigh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s impact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One perspective defines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based on copyright as the means by which revenues are generated from innovation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new ideas.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copyrigh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s fetter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and that this has become even more marked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media convergence and the networked global creative economy. These issues have resonated in debates around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particularly since the initial DCMS mapping study in the UK in 1998 defined creative industries as combining individual creativity and exploitable form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issue of competing claim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yright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has also arisen in Australia, with a report by the Australian Law Reform Commission entitled Copyright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This paper will consider the competing claims surrounding copyright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ers internationally.

Keywords: Copyright, Creative industries, Fair use, Innovation, Digital economy

1.INTRODUCTION: THE BALANCES OF COPYRIGHT LAW

When we consider the concept of copyright, we find a combination of old questions and very cur- rent concerns. From the Statute of Anne in Britain in 1709 and the US Copyright Act of 1790 onwards, copyright has been legally defined as a for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at incorporates rights to artistic and literary works, building on the propo- sition that original forms of creative expression can belong to individuals, who have both a moral right to ownership of original ideas and concepts as expressed in such works, and a legitimate economic right to derive material benefit from the use of these works by others. The capacity to earn royalties from copyright in turn provides an incentive to create further original works. Yet, copyright law acknowledges that original ideas and works are drawn from an existing pool of knowledge and creativity, and that it is therefore essential to guarantee that such ideas and works can exist in the public domain so that they can befairly used by others.

The challenge, then, has always been to develop copyright laws which acknowledge that neither the creator of a new work nor the wider public should be able to appropriate all of the benefits that flow from the creation of an original work, and to balance these competing claims by divid- ing up the potential rights to use of protected works, giving control over some of these rights to the creators and distributors, and control over others to the general public. Additional concerns overlay these competing notions of individual rights of ownership and forms of social use for the common good. If information is the lifeblood of democracy, then minimal restrictions on access to information is a precondi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life. Similarl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knowledge is enhanced by broad access on the part of all sections of the community to the wid- forms of creative expression at the lowest feasible cost, so that knowledge can be both promoted and equitably shared.

Embedded within copyright are two compet- ing normative vision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One is it that it can be privately owned, and its owners – itself an ambiguous term, as will be discussed below – can expect a reasonable level of remuneration from its use. The other is that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nsists of ideas, concepts, and forms of expression whose public circulation is central to such core principles of modern societies as freedom of speech, equitable access to public information, and economic ef- ficiency. Handke (2011) has provided a useful matrix for considering the overall costs and benefits of copyright as a system for 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ccording to these competing principles.

The inten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copyright debates, including the nature of copyright law, its scope, and how it is enforced, have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A key driver of this has been global access to the Inter- net and networked personal computing, and the enabling capabilities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 gies to lsquo;remov[e] hellip; the physical constraints on effective information productionrsquo;, which have lsquo;made human creativity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hellip; core structuring facts in the new networked information economyrsquo; (Benkler, 2006,p. 4). What is variously referred to as the infor- mation society (Bell, 1976), the network society (Castells, 1996), the digital economy (Tapscott et al., 1998), the knowledge economy (David amp; Foray, 2002), the networked information econ- omy (Benkler, 2006), and the creative economy (UNCTAD, 2010; UNESCO, 2013), is premised on the new relationships between knowledge, information,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structure and growth that are enabled by digi- tally networke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Four issues that render copyrigh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ver more complex in an age of digitally networked ICTs are:

(1)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mass dissemina- tion of technologies that enable low-cost reproduction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2)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intellectual prop- erty rights as a source of income and wealth. Th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3)Copyrighted products now being readily available worldwide, and a key part of global popular culture, used for legal commercial purposes, non-legal commercial purposes, and non-commercial purposes;

(4)Copyright and i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版权和创造力:创意产业中的争论

摘要

本文对版权法和知识产权法如何影响创意,创新和创意产业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一种观点将基于版权的创意产业定义为通过创新和传播新思想产生收入的手段。同时,有人争辩说,版权和知识产权制度限制了创造力和创新,而在数字媒体融合和网络化全球创造经济的背景下,这一点变得更加明显。这些问题在围绕创意产业的辩论中引起了共鸣,特别是自1998年在英国进行的最初DCMS映射研究以来,就将创意产业定义为结合了个人创造力和可利用的知识产权形式。在澳大利亚,也出现了关于版权和创意产业之间关系的相互争辩的问题,澳大利亚法律改革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名为《版权和数字经济》。本文将考虑围绕版权和创意产业提出的相互竞争的主张,以及对国际决策者的影响。

关键词: 版权;创意产业;合理使用;创新;数字经济

第一章 引言 版权法的平衡

当我们考虑版权的概念时,我们发现既有旧问题又有非常当前的问题。从1709年英国《安妮法令》和1790年《美国版权法》起,版权被合法地定义为一种结合了艺术和文学作品权利的知识产权形式,其基础是创造性表达的原始形式可以属于个人,他们既具有在此类作品中表达的原创思想和观念的所有权的精神权利,又具有从他人使用这些作品中获得物质利益的合法经济权利。从版权中获取特许权使用费的能力反过来又激励了人们创作更多原创作品。但是,版权法承认原始的思想和作品是从现有的知识和创造力中汲取的,因此,至关重要的是要保证这些思想和作品可以存在于公共领域中,以便他人公平使用。

因此,挑战始终是制定版权法,以承认新作品的创作者或广大公众都不应利用原创作品创作所产生的所有利益,并平衡这些竞争。 通过划分潜在的使用受保护作品的权利,将这些权利中的某些权利控制给创作者和发行者,并控制其他权利给一般公众来主张权利。 另外的关切还涉及个人拥有权和为公共利益使用社会形式的这些相互竞争的概念。 如果信息是民主的命脉,那么对信息获取的最小限制便是参与公共生活的前提。 同样,社区所有部门可以以最低的可行成本广泛使用创意表达的形式,从而促进了新知识的发展,从而既可以促进知识又可以公平地共享知识。

嵌入版权中的是两个相互竞争的知识产权规范性愿景。 一个是它可以是私有的,它的所有者(本身将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名词,将在下面讨论)可以期望从使用中获得合理的报酬。 另一个是知识产权由思想,观念和表达形式组成,其公开流通对现代社会的核心原则如言论自由,公平获取公共信息和经济效率至关重要。 Handke(2011)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矩阵,用于考虑版权的总体成本和收益,以此作为根据这些相互竞争的原则管理知识产权的系统。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版权辩论的强度和意义,包括版权法的性质,范围及其执行方式,都呈指数级增长。推动这一趋势的主要因素是全球访问互联网和联网的个人计算,以及数字媒体技术能够“消除hellip;hellip;对有效信息产生的物理约束”的能力,这些已“使人为创造力和信息经济学hellip;hellip;新网络信息经济中的核心结构事实”(Benkler,2006年,第4页)。信息社会(Bell,1976年),网络社会(Castells,1996年),数字经济(Tapscott等人,1998年),知识经济(David&Foray,2002年),网络化的信息经济(Benkler,2006年)和创意经济(UNCTAD,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以数字,数字和信息技术推动的知识,信息,创造力,创新,经济结构与增长之间的新关系为前提-统计联网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

在数字化网络ICT时代,使版权和知识产权变得更加复杂的四个问题是:

(1)能够低成本复制数据和信息的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传播;

(2)知识产权作为收入和财富来源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这在文化和创意产业中尤其重要;

(3)用于法律商业目的,非法律商业目的和非商业目的的版权产品现已在全球范围内容易获得,并且是全球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随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协议(TRIPS)的通过,以及与世界贸易组织一起建立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版权和知识产权法日益全球化。 (世贸组织)。

第二章 版权与创造性产业

众所周知(Flew,2012; Hesmondhalgh,2013),版权对于英国发展的创意产业的早期定义至关重要。 自1980年代以来,文化政策声明的特点是更加关注公共文化投资的经济利益(例如,1994年发布的澳大利亚创意国家文化政策声明),但创意产业的定义 英国创意产业工作队(CITF)于1998年首次提出这一建议,提请注意创意,无形财富形式和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 CITF在其极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定位文件中将创意产业定义为:“那些源自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干,并通过产生和利用智力支持而创造财富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活动。 (DCMS,1998年,第1页)。

在发布工作队的制图文件时,文化遗产部长克里斯·史密斯(Chris Smith)更加明确了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之间的联系:

创意企业和文化贡献的作用hellip;是一个关键的经济问题hellip;知识资本的创造所产生的价值正日益成为国家财富的经济组成部分hellip;工业hellip;依靠创造力和富有想象力的知识产权正在成为 是我们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重要的部分。 在这里,将创造就业机会和未来的财富(Smith,1998)。

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在该时期的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作品中,提请人们注意无形财富和创造力在“新经济”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专利和版权是信息时代的货币”。他的“七大法则”中的“七法则”(Howkins,2001年,第19页)。霍金斯认为,商标,外观设计,版权和专利等形式的知识产权是创意经济的核心,而且“与历代管理者一样,都需要学习计算机和互联网,因此他们必须了解知识产权”(Howkins,2001年,第22页)。

霍金斯承认将版权与专利等同所涉及的困难,因为“开放和民主的社会认为,文学和艺术性质的个人表达应作为普通话语的一部分自由共享”,作为“我们对对话的贡献”( Howkins,2001年,第55页),以及相关的问题,即要确定创意作品的原始组成部分是基于其他创意作品的公共知识库,则该问题是确定的。他还通过从根本上降低以数字形式制作,重新使用和再分配创意作品的成本,提请人们注意数字技术如何“翻转”内容创作者,内容发行者和受版权保护的作品之间的传统关系(Howkins,2001年) ,第58-64页)。尽管如此,霍金斯还是清楚地将版权(如专利)视为“财产合同”的核心,而“财产合同”是所有知识产权法的基础,该法律力求在“人们应因其创造性的努力而受到奖励的原则”,而且只有在得到回报的情况下才会这样做,而将由此产生的创造和发明置于公共领域并免费提供给整个社会也将受益”(Howkins,2001,第28页)。霍金斯本人已经意识到在数字创意经济的背景下需要对版权和知识产权法进行改革,并且他是制定由英国皇家学会(UK Royal Society)发布的《关于创造力,创新和知识产权的阿德尔菲宪章》的主要人物。 2005年进入艺术领域,随后进入国际市场。但是,创意产业与受法律保护的版权的结合仍然是该领域的核心定义要素。

然后,我们可以看到英国围绕创意产业的政策论述如何与版权产业的论述相吻合。确实,当我们看一下霍金斯的版权产业清单时,这些产业连同商标,设计和专利产业共同构成了创意经济,它们基本上映射到DCMS的创意产业清单中:广告,计算机软件,设计,摄影,电影,视频,表演艺术,音乐(出版,录制和表演),出版,广播和电视以及视频游戏(Howkins,2001,xii)。他看到的两个领域是创意产业,而不是版权产业,因为它们的经济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物理形式,即艺术和建筑。

英国和其他地区对创意产业政策的各种批评(例如,Throsby,2008a,2008b; OConnor,2009; Oakley,2009)非常希望将艺术与世界各地的创意产业脱钩。主张文化价值胜过经济价值。在政策领域,这等同于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同心圆”建模(Throsby,2008b; cf Flew,2012,第25-28页),其中艺术和文化产业与商业有所区别。创意产业是基于前者较高的“文化”或“表达”价值,而后者则具有较高的“功能”或商业基础。欧盟委员会也利用了这种区别,如其2010年绿皮书《释放文化和创意产业的潜力》中所见,该委员会在其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那些生产和分销商品或服务的行业,不论其具有何种商业价值,它们都被认为具有体现或传达文化表现形式的特定属性,用途或目的(EC,2010,第4页)。相比之下,创意产业被定义为“虽然文化输出主要是功能性的,但它们以文化为输入并具有文化维度的那些产业”(EC,2010,第5页)。在这种情况下,霍金斯所称的版权产业可以放在分类帐的两侧。欧盟(并非完全令人信服)将电影,广播和电视,视频游戏,音乐和出版与艺术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而广告,设计,时装和广告属于创意产业。

版权 内容创造者的收入和业务模式创新

经验丰富的澳大利亚版权法改革辩论观察员对按照更灵活的合理使用条款排队支持和反对变革的机构和团体并不感到惊讶。版权改革的倡导者包括澳大利亚数字联盟,图书馆部门,学校和大学,谷歌等数字公司,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创意产业与创新卓越中心和网络空间法律中心等研究组织,以及著名的知识产权法学者和经济学家。反对这种变化的组织来自代表图书出版商,电影制片人,电影和DVD发行人的组织,音乐录制业,广播电视以及主要体育机构,即澳大利亚理事会,澳大利亚版权委员会以及新闻集团和沃尔特迪斯尼公司等公司。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从版权中获取收入的行业和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赞成现状,或者可能会对版权侵权处以更严厉的惩罚,而且这种主张通常得到了通过保护经济发展来支持内容创作者的澳大利亚的文化和创意产业的支持。

在这种两极分化的环境中,内容创建者和发行者的利益被视为同义词,而创意产业的福祉也与捍卫强大的版权法联系在一起,即使是在对文化进行了明确的数字化转型时和经济环境–可以掩盖一些重要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一种是内容创建者实际上会从强大的版权法中受益的程度。一般认为,版权和其他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存在对艺术家和参与创作创作的其他人尤为重要。文化经济学家大卫·特罗斯比(David Throsby)在为澳大利亚理事会准备的研究中指出:

从单个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如果他们要获得其创作努力所应享有的全部经济利益,则必须充分保护其作品中的知识产权,以防止未经授权的剥削或挪用hellip;hellip;作家,视觉艺术家,工艺品所拥有的版权他们创作的文学,戏剧,艺术和音乐作品中的实践者和作曲家可能对他们的经济生存至关重要(Throsby&Zednik,2010,第60页)。

考虑到版权对艺术家收入的普遍重视,在这个问题上,澳大利亚很少进行令人惊讶的研究,而现有的工作并不一定支持这一结论。

澳大利亚理事会于2003年进行的研究(Throsby&Hollister,2003)和2010年进行了更新(Throsby&Zednik,2010),发现特许权使用费,预付款和其他版权收入约占创意工作者收入的6%。权利和教育贷款权利占另外2%。这些创意收入来源对作家(占创意收入总额的27%)和作曲家(占创意收入的23%)尤其重要,但对于接受调查的所有其他艺术和创作实践类别,它们所占的比重不超过占创意总收入的2%(Throsby&Hollister,2003年,第103页)。可比的国际研究也没有发现关于版权对大多数艺术家和内容创作者谋生能力的重大影响这一论点的支持。露丝·托斯(Ruth Towse)根据现有的国际证据指出,“对艺术家的包括特许权使用费在内的总收入进行的研究表明,只有少数人的收入与其他职业的国民收入相当,只有“超级巨星”才能赚大钱” (Towse,2011年,第107页)。这并不是说从版权中获得的收入对于整个艺术家群体来说并不重要,或者对于某些艺术家来说并不是很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作品的确会继续为版权所有者创造可观的收入。而是要指出,现有证据不支持当前版权制度对于产生新的艺术和创意作品如此重要的主张,以致于这些法律的变更将大大抑制新作品的供应。

第二个问题涉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在政策过程中寻租的问题,以替代这种创新。寻租一词在经济学中被用来指“为了改变现有的法律和其他限制条件而消耗稀缺资源的支出,以便可以垄断租金”(Furubotn&Richter,2010,p.566)。它实质上涉及游说政治过程和利用法律程序来抑制市场竞争,作为对新竞争者做出反应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替代方法。在澳大利亚媒体市场上,寻租行为由来已久,例如订阅电视的推出被推迟,以及防止获得新的商业广播许可证的规定(生产力委员会,2000;弗洛夫,2006),从这种角度来看,人们反对版权法改革。

文化经济学家露丝·托斯(Ruth Towse)警告说,长期依赖版权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行业中的公司存在道德风险,因为“版权本身可以激励现有行业依靠执法部门保护自己的行业。商业模式,而不是采用新技术”(Towse,2011年,第101页)。哈尔·瓦里安(Hal Varian)认为,“天生的数字”信息非常容易复制和分发,消除各种形式的非法复制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特别是由于数字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更容易分发-商业模式创新必将发生在所交易商品的基本性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瓦里安(Varian)辩称:使得数字内容廉价复制的相同技术进步也有助于降低内容创建的固定成本hellip;由于减少了创建和分发成本而增加的内容可用性可能会增加竞争并减少竞争消费者为合法访问内容付费的价格(Varian,2005,第136页)。

在对新兴经济体中的媒体盗版行为的国际研究中,乔·卡拉格尼斯(Joe Karaganis)指出,相对于收入,数字媒体产品的高价格是发展中国家盗版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反盗版措施和版权教育影响不大,而且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降低合法产品价格的竞争是降低总体盗版水平的关键因素(Karaganis,2011)。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607368],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