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发光生物芯片用于中药毒性成分分析文献综述

 2023-02-05 08:02

一、 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特别是近年来中医药在应对各种新突发疾病过程中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各种中成药,饮片,等中药制品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人们的疾病治疗中。

然而随着中药的使用增多,从前人们普遍认为中药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因此可以任意选用、长期服用的观点也逐渐受到质疑,随着中药世界性的应用,国内外发生的中药安全性事件,特别是一些以往认为无毒的中药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为中药新药研发、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及临床安全用药带来了很大挑战。

例如具有肝毒性的白鲜皮、何首乌、补骨脂[1]等中药原料,近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通报的具有肝损伤风险的多个已上市中成药中均含有白鲜皮,如复方青黛丸、克银丸、白癜风胶囊以及湿毒清胶囊等。

2008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第17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报告了痔血胶囊引起肝损害的不良反应情况,截至2008年9月25日,共收到痔血胶囊相关病例报告35例。

其中21例(60%)不良反应名称描述为肝功能异常、胆汁淤积型肝炎、药物性肝炎[2]。

具有肾毒性的马兜铃酸、朱砂、大黄、雷公藤等中药,根据国内解放军不良药物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相关数据显示,2009 年至 2014 年间药源性肾损伤患者高达501例,其中,中药引发的肾损伤约占9.58%,且药物引起的肾损伤严重程度可从肾炎发展到致命的肾衰竭[3]。

诸多中药在使用过程中还可能引起某些心脏毒性表现,主要是一些有毒中药或者是有强心苷作用的药物,如乌头、蟾酥、香加皮等。

心脏毒性是各类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前必须考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药物不被批准上市的独立风险[4]。

然而,由于长期受中药毒副作用小这一观念的影响,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大量的中药毒性成分还有待于应用各类现代仪器分析手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