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Fe,Cu)2-xSe2单晶的去离子实验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23 19:41:16

超导研究综述

摘 要:超导是超导电性的简称,是指某些物体当温度下降至一定温度时,电阻突然趋近于零的现象。具有这种特性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本文介绍了超导的发展历史、基本特性、临界参数,及其研究现状和应用。

关键词:超导体;超导特性;临界参数;超导现状及应用

一、超导的发现

1911年,荷兰莱顿大学莱顿低温实验室的海克·卡末林·昂内斯(Keike Kamerlingh Onnes)在测量低温下金属的电导率时发现,当温度下降到4.2K时,贡的电阻完全消失了,他把具有这种现象的导体称为超导体。在此后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陆续发现,超导体不仅是在一定温度下(临界温度,简称Tc)具有完全导电性(零电阻效应),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完全抗磁性(迈斯纳效应)和通量量子化(约瑟夫森效应)等常规导体所不具备的电磁特性。根据如今市场应用的需求,工程师们可以将超导材料制成带材、块材和薄膜等多种形式的材料,超导材料已经成为目前研究和开发的热点[1]

二、超导的历史

1911年,荷兰科学家卡末林·昂内斯用液氦冷却贡,当温度下降至4.2K(-268.95℃)时,水银的电阻完全消失了,卡末林将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此温度称为临界温度,根据临界温度的不同,超导材料被分为高温超导材料和低温超导材料。

1933年,迈斯纳和奥克森菲尔德两位科学家发现,如果把超导体放在磁场中冷却,在超导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磁感应线不能通过超导体,这种现象被称为完全抗磁性,又称迈斯纳效应。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