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环境景观更新设计研究-郑世丰文献综述

 2023-08-28 02:08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河心沙洲建成景观改造方法

课题所选场地为京杭大运河和壁虎河交汇处的河心沙洲,核心沙洲属于河漫滩湿地即滨河景观带的一种,具有较高的湿地生态与游憩价值。而该场地作为建成环境,其改造又涉及到大量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内容,加之策划所赋予的人文特性及功能,使其景观设计涉及关键点较多,本文就该地块设计中遇到的相关要点,从三个角度切入,简要分析并未接下来的设计提供参考。

1.整体性视角下的景观改造

空间结构则是空间的基础性秩序、逻辑、规律以及空间的要素关联,“整体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待建筑与景观整合的视角,提示着我们建筑可以参与到自然演进的过程中,从而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可能,为建筑与景观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

建筑与景观作为实体与空间的综合性系统,在形象、空间、空间结构具有共通性。对于大范围的景观来说,建筑将被当作景观中的单一要素(点、点群或面),并与既有的空间要素相互关联作用,参与整体景观的空间组织的构建与转变的过程;通过整合则将整体景观导向一种“更为复杂的平衡的结构”;而对于小范围的景观来说,则是组成建筑的空间要素及结构与组成景观的空间要素及结构相互之间关联互动(如二者轴线重合)。

空间要素及其组织结构的整合,为建筑与景观空间整合起基础控制作用,建立整体性的空间秩序,弥合景观的自然形态与建筑的人工形态之间固有的差异,为建筑形式的表现提供更多种可能。从“原型”的整合策略、结构要素整合、组织秩序整合和“场域”的整合策略四个层面入手,以“整体性”的视角,将建筑和景观的各种要素综合、统一的考虑。

当今的形势下建筑和景观的整合关系更复杂而多变,有三种较为明显的趋势:地形的趋势,生态设计的趋势和生物算法的趋势。地形策略即将建筑与地形融合,把其当作一种形态地表形态来处理,二者融合、重构形态,建筑结构表皮、空间与大地整合为同质的场域及大地景观。生态策略所重视的是可持续设计手段蕴含的形式与功能设计灵感。生物算法策略在两个层面上达到建筑与景观的整合。在形式层面上以一种统一的从自然中提取的“算法”生成的形式或肌理来“覆盖”景观和建筑。或生成仿自然的空间结构直接参与到生态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2.生态修复视角河漫滩的设计策略

在以生态保护为目标的河漫滩湿地公园营建过程中常常会因不当改造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进一步退化。设计中往往直接照搬水景公园模式,未对河漫滩湿地生态特征深入分析,缺少针对性保护与恢复措施。同时重策划轻研究,缺少对场地原有空间形态以及周边环境的分析与调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