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公民精神培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2023-10-27 04:10

文献综述

课题研究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公民精神培育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价值追求层面是内在一致的,二者都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影响为公民精神的培育提供不断改善的社会环境,也正是在这种良性社会环境建构下我国的公民精神才得以换发出勃勃生机。学者汤玉华,和丹丹在《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公民精神培育》一文中认为公民精神视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以具有自主性的独立个体身份,在遵循共同规范的前提下,在公共理性和公民意识的主导下,主动、公平、有效的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事务决策的协商,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意识和态度。田银双,刘秋慧认为公民精神作为现代性的主要内容和必然诉求,是一切试图融入世界历史格局的国家和民族在人的现代化转型中所必须培育和建构的国民性。公民精神的培育和提升是现代国家治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没有公民精神的内在支撑,任何发达的治理体系都只是空中楼阁。但目前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公民精神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如学者吴光芸、李曼等研究总结,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公民政治认同和政治归属感下降,公民责任意识淡薄,公共生活虚化,公民注重个人利益,缺少维护公共利益的精神。因此,公民精神培育任重道远。吴大兵认为,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公民精神培育要增强主体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激励,使公民政治参与富裕理性和科学,增强进取意识。

发展趋势: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公民精神培育问题,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公民精神培育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价值追求层面是内在一致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影响为公民精神的培育提供不断改善的社会环境,公民精神的培育和提升是现代国家治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意义和价值:

实践意义方面,从我国公民精神缺失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使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更加完善。

理论意义方面,在现有的研究现状基础上,对有关公民精神培育的理论观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特别是在公民精神培育的路径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培育公民精神需要从强化治理能力,促进公民精神养成;共建良好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拓展治理现代化空间场域,延展公民精神的培育领域;发挥网络治理新形式培育公民主体意识自觉几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