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补贴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经验研究开题报告

 2021-11-08 10:1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研究目的与意义:技术创新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推动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变量之一,能够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提升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而企业是推动技术进步最重要的微观主体,在现代生产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是依赖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以最大化利润。而创新活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受到多种外部性因素的影响,如开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往往比封闭体制下的企业更容易实现创新。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可以较好的解决外生性问题,但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选取上,可能不满足共同趋势假设,从而使得估计结果产生偏误。因此,本文期望通过采用倾向匹配得分和双重差分两种方法,在满足共同趋势假设的基础上,规避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准确全面地衡量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为政府发放财政补贴和考察补贴效果提供新的观测视角。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在国外,关于创新问题自20世纪初 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提出以来就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讨论与研究。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外部投资对创新具有干预作用,经济增长是通过横向创新和纵向创新两种模式实现的,这是创新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后来学者swan和solow的研究也均表明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世纪末,以rome为代表的学者在一般均衡框架中将创新、研发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解释了内生的研发创新是如何推动经济增长的。创新活动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arrow认为创新不足会阻碍一国的经济增长。而财政补贴政策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被各国政府广泛应用,如rd补贴、税收优惠等,旨在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然而这些补贴政策的绩效是否显著,政府补贴是否推动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各学者争论的核心问题。

国内学者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关于rd补贴对私人rd投入的挤出与挤入效应问题,朱平芳、徐伟民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上海1993-2000年32个行业后认为科技拨款资助和税收优惠对于企业增加rd投入有显著效果,张博也认为政府补贴的对私人研发投入具有促进作用。而张杰等人通过分析中国中小企业数据,认为在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和金融压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创新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挤出效应。另一方面,对于公共研发投入对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问题,陆国庆等人通过使用cdm模型分析了2010-2012年813家上市公司后,认为政府对于战略新兴性产业财政补贴的绩效是显著的,但同时也指出财政补贴对于单个企业本身产出绩效作用不大。而安同良建立的政府与企业间的动态博弈模型结果显示,由于信息不对称原因,部分只准备进行二次创新的企业可以释放原始创新的信号骗取政府补贴,公共投资的绩效不显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本文期望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类,总结当前学者的研究成果与方法,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财政补贴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相关问题。在模型选取上,通过构造PSM-DID模型,避免政策外部性对研究结果造成的影响,考察创新补贴的政策效应以及效应传导机制,在企业经验、企业规模、技术人才、所有制、所处行业和地域等多方面差异的基础上,实证分析政府创新补贴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在数据选取上,第一,由于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不同企业研发周期不同,选取时间跨度较短的数据可以避免滞后性导致的结果偏差。第二,其他年份部分数据的缺失,空值较多会使估计结果产生偏差。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本文期望使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中2005-2007年4474家工业企业数据,通过公式推导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准确全面地衡量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为政府发放财政补贴和考察补贴效果提供新的观测视角。并期望得出单期财政补贴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政策持续性。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2019.3.6-3.15 阅读相关文献并进行分类总结

2019.3.25-3.30 查阅收集数据,建立计量模型

2019.4.1-4.15 撰写论文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schumpeter j a. theory of economicdevelopment transaction pub[m], 1912: 46~47

2. arrow k. economic welfare and the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invention[m] universities-national bureau committeefor economic research, committee on economic growth of the social scienceresearch council.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 economic andsocial factors, 1962: 609~626

3. scott j. firm versus industryvariability in rd intensity. rd, patents, and productivity[m], 1984:233~24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