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2022-06-23 08:0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即中国在开放贸易和资本流入(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条件下,逐步建立了机制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自由定价和竞争性的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使得社会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信息更加明晰,这促进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即在产品市场上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劳动力、管理才能、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这极大的提高了社会平均生产率水平,具体表现为,1978-2013年,中国的GDP增长率接近10%,截至2013年,中国的名义GDP总量已达568845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紧次于美国。

但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陷入了严重的内外部失衡,包括巨额贸易赤字和投资消费失衡等长期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长遇到了瓶颈。此时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深化改革成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本文将就利率市场化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 在新古典经济模型的框架下,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考察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着重考察资本积累这一关键要素。

2. 进一步通过利率水平对储蓄、投资的影响,具体包括银行体系、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分析当前金融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制约因素。

3. 对利率市场化以后的金融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具体的机制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太大争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经历了高速增长的几十年,但经济运行效率低下、资源配置无效率、政府管制太多等问题使得经济持续增长面临严峻考验,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都在关注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长期健康增长,其中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步也广泛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林毅夫(2007)关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观点是,首先要改变我国的目标增长方式; 其次是进行要素价格体系和其他方面的改革, 使得企业实际支付的要素价格体系符合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 从而使企业的最优化尽量接近整个经济的最优化。另外他着重强调了长期的低利率对于资本价格的扭曲。周小川(2012)认为,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利率市场化应该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反映客户有选择权,反映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同时也是进一步完善货币传导机制、实现有效宏观调控的需要。伯南克(2006)指出,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在经济发展的一些方面上存在改良的空间,他特别指出,解除对利率的管制,解除运用数量和行政手段对资本投资总量和结构所施加的影响,让资本市场在一个合理的制度建设下有效运行,允许有竞争力的金融市场在资本配置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将提高投资回报,降低以下风险,即不经济的投资行为可能会加重不良贷款,并导致将来金融不稳定。中国需要进行改革、强化银行和金融市场,要建立一个可靠的#8220;货币传导机制#8221; ,借贷和投资决策对利率越敏感,货币政策对投资和总需求的影响就更有效,而不需要采用数量控制的方式。此外,当资金根据市场原则进行分配时,只有项目的风险调整后的预期回报率高于市场利率时,这些项目才会开展下去。持有类似观点的人还包括罗良文、 雷鹏飞(2011),李程(2012)等。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理论逻辑分析、实证分析三种方法。

1. 文献研究: 通过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关于金融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 实证分析:
  (1)在新古典经济模型的框架下,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考察劳动力、资本、技术进 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着重考察资本积累这一关键要素。  (2)通过最近30年的利率水平分析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 理论逻辑分析:结合主流的金融发展理论和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利率市场化后的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影响。

5.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西北金融,2011,(2)

[2]林毅夫 苏建,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

[3]伯南克,中国经济:进步与挑战[n],第一财经日报,2006.12.,(a0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