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储蓄率差异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

 2022-06-23 08:0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首先,通过从1989年至今的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储蓄率差异极大,而城乡居民储蓄率的差异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这些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国内研究比较少。

其次,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率差异影响因素的原因比较有助于对居民储蓄率和城乡经济的发展有更深层的了解。

最后,研究这些差异以及原因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首先,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城乡居民储蓄率的差异

其次,再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城乡居民储蓄率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且比较这些原因。

最后,通过原因的比较分析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索洛(1957)从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率方面研究。经过分析得出通过调节储蓄率可以实现最优资本存量和人均最优消费的#8220;黄金律#8221;的增长,而且储蓄率的变化会短暂影响经济增长率。kraay(2000)、modigliani和cao(2004)则从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理论方面研究,认为储蓄率的增长依赖于收入的增长。

近几年来我国对于居民储蓄率研究成果有很多,谢勇(2011)从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理论方面来研究中国储蓄率问题,包括城镇居民储蓄率问题和农村居民储蓄率问题。通过综合性问题分析,得出年龄、性别以及政治面貌和教育水平都会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储蓄率产生影响,而且,收入的增加也会导致居民储蓄率的同方向变动。与此同时,人口抚养负担也对城镇居民储蓄率有着正相关关系。任若恩等人(2006)则认为中国的居民储蓄率统计口径与国际惯例不一致,通过把中国居民储蓄率与美国居民储蓄率用统一口径重新计量后得出结论,认为中美两国之间的居民储蓄率差异并不是像以往普遍认为的30%至40%的巨大差异。这对重新评估我国与国外巨大的居民储蓄率差异有了新的理解。王吉恒、顾薪宜和杨灿(2012)也是通过生命周期假说来建立多元线性模型来综合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问题。董理(2013)则是通过研究河南省农村居民不同方向性质的支出来分析我国的储蓄结构,这对于研究储蓄率问题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彭梦霞和董炳南(2012)利用eview5.0软件研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来探讨我国农村的居民储蓄率问题得出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消费与储蓄率有着密切相关关系,孙树强(2013)利用研究居民消费率降低的原因分析得出储蓄率提高会使消费率降低。而陈斌开、陆铭和钟宁桦(2010)则是通过研究户籍制约下的居民消费差异得出户籍制约下储蓄率影响消费率,为经济研究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相关文献综述,概述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为模型和数据分析,通过建立模型来研究数据关系,并分析计量结果得出城乡居民储蓄率的差异。第三部分为城乡居民储蓄率差异产生原因的比较研究。第四部分为讨论假定正确与否,得出文章结论和政策建议。在模型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针对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5. 参考文献

[[1]] robert m solow,d hamberg. review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nstability[j]. econometrica,1957,:.

[2] kraay,a. householdsavinginchina. theworldbankeconomicreview,2000,14(3) :545-570.

[3] modigliani,cao.thechinesesavingpuzzleandthelife-cyclehypothesis. journal of economicliterature,2004,42(1) :145-17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