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纳豆激酶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03 09:02

一、研究问题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最早由日本学者须见洋行在大豆发酵产品纳豆中发现并命名,是一种枯草芽孢杆菌蛋白激酶。

在纳豆发酵过程中,由枯草杆菌纳豆变种 Bacillus subtilis (natto. var) 产生,是一种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具有较强的纤维蛋白溶解特性,能够有效清除人体血液内的血栓,同时对高血压,高血脂,肌肉痉挛和心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此外,还具有抑菌、抗氧化等作用。

血栓栓塞性疾病可能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和系统,严重困扰人类的身体健康。

开发具有预防和治疗血管栓塞性疾病的,成本低廉、副作用少、效果好的溶栓药物己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常用的一些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均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缺陷和毒副作用,如在体内半衰期短,要使其达到应有的疗效,必须大剂量长期用药,容易产生全身性出血的倾向,且大部分为注射用药,实用不便,价格昂贵,很难成为一种大众药品,因此口服性溶栓药物的开发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目前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如链激酶、尿激酶等都是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在与纤维蛋白结合而发挥溶栓作用,药物自身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稳定性差、药效短、成本高、副作用较大等缺点。

[1]纳豆激酶来源于传统食品,采用细菌发酵进行规模性生产,安全性高,成本低廉。

纳豆激酶在肠道内的稳定性好[2],且分子量小,更容易被口服吸收,在体内的作用时间长,能够长效的保持血液的纤溶活性。

动物实验表明,NK 在体内发生纤溶作用时,不用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而是直接水解交联纤维蛋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