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易错PCR和DNA shuffling技术诱变天冬酰胺酶文献综述

 2023-02-03 09:02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1.实验背景1.1天冬酰胺酶1.1.1天冬酰胺酶的发展历史L-天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EC.3.5.1.1),又名L-门冬酰胺酶或L-天门冬酰胺酶,商品名为左旋门冬酰胺酶。

基德于1953年[1]首次从豚鼠血清中发现了能把小鼠肿瘤细胞破坏的物质,使得L-天冬酰胺酶迅速成为生物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

1961年布鲁姆等分离纯化了豚鼠血清,发现其抗肿瘤活性部分也可以表达很高的L-天冬酰胺酶酶活,直接证明了L-天冬酰胺酶的抗肿瘤功效。

但是从豚鼠血清中提取L-天冬酰胺酶的工艺复杂,无法大规模生产以便应用于临床治疗。

1964年马什本等于第一时间从大肠埃希菌中纯化了部分L-天冬酰胺酶,并确认了其与豚鼠血清一样的抗肿瘤作用,这为工业化生产和大规模应用于临床奠定了基础。

目前天冬酰胺酶在临床上已被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的治疗。

L-ASP单独使用时,对ALL效率为60%,与长春碱(vincristine)及皮质甾类药物(corticosteroids)联合使用时,对ALL的有效率高达95%。

另外,L-ASP对单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白血病性网状内皮组织增多症以及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也有一定的疗效,对胰腺癌细胞的增多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临床治疗白血病的重要药物。

目前药典中收录的关于天冬酰胺酶的药品有门冬酰胺酶(埃希)和注射用门冬酰胺酶(埃希)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