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55大鼠排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31 10:01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研究目的

将抑癌基因IL-24插入到ZD55-gene 系统构建成ZD55/IL -24重组病毒后显示出更强的肿瘤抑制能力, 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实验主要研究ZD55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排泄过程,评价剂量与药代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在实验过程中了解相关的仪器操作方法,实验原理,实验技能的培顺。

研究意义

人白细胞介素(IL)24基因的溶瘤腺病毒(ZD55-IL24)对膀胱癌Biu87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溶瘤腺病毒ZD55-IL24并扩增、纯化和滴度测定.ZD55-IL24感染人膀胱癌Biu87细胞系,Western blot法检测腺病毒E1A和IL24蛋白的表达情况;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胞杀伤作用。而通过对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物和代谢机理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 安全的新药。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 同等重要的地位。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过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流透过生物膜进入靶 组织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理作用,同时药物还需要从体内消除。通过在实验的 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求算相应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后,可以对药物在体内过 程进行预测。因此新药和新制剂均需要进行动物和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了解 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排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溶瘤腺病毒的研究

受某些肿瘤患者在感染病毒后出现自发性肿瘤缓解这一现象的启发,早在上个世纪初便有溶瘤病毒治疗的研究[1]。腺病毒发现后不久也曾被用来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注射腺病毒后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但治疗后肿瘤易复发,效果难以持久;直到1996年,Bischoff等[2]首次报道去除部分E1B的重组腺病毒Onyx015能在p53异常的肿瘤细胞选择性复制引起肿瘤杀伤作用,溶瘤腺病毒研究才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并且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新型溶瘤腺病毒种类,使溶瘤腺病毒成为恶性肿瘤一种新的治疗平台。

腺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腺病毒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约有100个血清型,其中能感染人类的至少有47个型别。腺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其病毒基因组为线形双链DNA,大小约为36 kb,可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含有5个早期转录单位(E1A、E1B、E2、E3和E4)、2个延迟转录单位(Ⅸ和Iva2)和1个晚期转录单位(L1~L5)。根据基因的同源分A~F 6个亚组。不同腺病毒其亲嗜性有所不同,表现出特定的器官选择性[3]。例如,腺病毒D感染眼睛,而A型和F型作用于胃肠,C、E型以及一些B型腺病毒特异性地感染呼吸道。   在早期,大多数细胞处于静止期,病毒蛋白必须与宿主细胞蛋白作用才能激活细胞复制和分裂。E1A是病毒基因组中第一个转录的基因,其产物可以与诸如pRb、p107和p130蛋白家族的许多细胞蛋白结合。从而阻止细胞蛋白封闭E2F转录因子,启动DNA复制和细胞周期。腺病毒E1B基因表达产物阻止宿主细胞早期死亡,从而允许病毒无障碍复制。E1B-55kD蛋白与p53结合诱导其降解,而E1B-19kD蛋白的功能与抗凋亡因子Bcl-2相似,从而抑制感染细胞死亡,允许病毒复制。E2区编码与病毒DNA复制有关的蛋白质。 E3区编码多肽参与病毒宿主相互作用,可减弱感染细胞被机体免疫识别的概率[4]。E4区编码的蛋白质关闭宿主基因表达,使其有利于病毒繁殖,此外,可调节其他区的转录。主要的晚期转录区的转录在DNA复制之后,编码组成衣壳的蛋白质。一旦完成子代病毒装配,可以通过细胞溶解释放新的病毒颗粒。

研究内容

粪、尿排泄实验 与给药后收集不同时间段的粪、尿样品,取一定量测量其放射性。计算出不同时间段每只动物的尿粪排泄量,累计排泄量,与给药量相比较,求出其排泄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