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文献综述

 2023-02-02 10:02

真菌感染可分为表浅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类,表浅感染是由癣菌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等体表部位造成的,发病率高,危害性较小。深部真菌感染是由念珠菌和隐球菌侵犯内脏器官及深部组织造成的,发病率低,危害性大。

常用抗真菌药按照作用部位分为治疗浅表真菌感染药物有十一烯酸、醋酸、乳酸、水杨酸、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念菌素、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联苯苄唑(孚琪、霉克、孚宁、孚康、美克、必伏)、酮康唑等。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有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球红霉素、甲帕霉素(美帕曲星、克霉灵)、氟康唑(大扶康、麦尼芬、依利康)、伊曲康唑(斯皮仁诺)等。按结构分为有机酸类、多烯类抗生素、氮唑类、烯丙胺类(如特比萘芬)等。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作用于细胞膜,是甾醇14alpha;-去甲基化酶抑制剂。第一代三唑类药物主要有氟康唑、伊曲康唑,其抗真菌谱窄,生物利用度低,药物间相互作用多,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第二代三唑类药物主要有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目前在临床使用最广泛,已经成为了临床抗真菌治疗的一线药物。但是由于三唑类药物的个体药动学差异较大,且易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使得临床使用过程中准确预测其药物浓度较为困难。为了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避免毒副作用,优化临床治疗方案,需要在其使用过程中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

通过对2009至2012年的相关论文进行检索,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各个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的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系统的阐述了临床常用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的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进展,为指导临床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临床抗真菌治疗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临床药学是研究药物防病治疗的合理性的有效性的药学学科。它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代谢过程中发挥最高疗效的理论与方法。它侧重于药物和人的关系,直接涉及到药物本身,用药对象和给药方式,因此也直接涉及到医疗质量。

临床药师的重点工作主要有:掌握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避免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所造成的危害,减少药源性疾病,达到积极治病的目的。促进医药结合鼓励药师进入临床,积极参与合理用药,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当好医生参谋,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积累临床资料和经验,为临床提供用药咨询,以指导合理用药。开展临床用药监测,研究生物体液、血药浓度及毒性的相互关系,以取得最付佳给药方案,提高用药效果,减少不良反应。逐步建立起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系统提高药学人员的素质,以适应药学模式的转变。

所以对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是临床药师的本职工作,本研究的成果在临床上可以有很广泛的作用,对于临床药师治疗效果的监测,指导医生合理用药,防止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项研究对于临床治疗有着直接的贡献,能够给患者带来直接的收益。

通过前期对于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国外抗真菌药物治疗药物监测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于研究的热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伏立康唑作为治疗药物监测研究最为充分的一个药,有很多证据都直接表明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一项对14名使用伏立康唑的患者的研究表明:血浆药物浓度低于1mg/L的患者中治疗失败的患者比例是88%,而高于1mg/L的患者中治疗无效的患者比例是27%。在另一项对46名儿童进行的回顾性实验表明,最终死亡的儿童中有75%最终血浆浓度低于1mg/L,而存活的儿童中只有20%的血浆浓度低于1mg/L,伏立康唑的谷浓度低于1mg/L会使得死亡的的风险增加6.3倍。在06年进行的一项1000多名患者参与的临床实验表明,伏立康唑的血浆平均浓度和毒性有着明显的联系。而在另一项对1091名患者进行研究的实验表明:对治疗结果有确定影响的因素为Cavg/MIC,比值越高的患者对于伏立康唑越敏感。一项随机对照实验显示,伏立康唑使用过程中进行TDM和不进行TDM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均为42%,但进行TDM组由于不良反应终止治疗的患者只占4%,不进行TDM组终止治疗的患者占17%,进行TDM组有81%的患者治疗有效,不进行TDM组只有57%的患者有效15。一项对于93例肺移植患者接受伏立康唑预防或治疗感染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TDM,并且根据TDM的结果对剂量进行调整,可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并且降低伏立康唑的毒性16。以上研究均可以说明伏立康唑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该进行TDM。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