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会教育《看得见的情绪》活动设计文献综述

 2023-10-08 09:10

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阐述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1](以下简称《指南》)在健康领域中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指南》[2]还在教育建议中指出:“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具体要求如下:成人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为幼儿做出榜样,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在研究本课题前,研究者在实践中发现,幼儿的强烈消极情绪有可能会给自己或者周围的人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事件起源于双方间的矛盾,这时候幼儿的情绪甚至具有“感染性”,同时幼儿的情绪也可能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为了个体身心健康,创设良好的情绪氛围,本研究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帮助幼儿学习情绪调控的方法 策略。

(二) 核心概念界定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张宗麟[3]在《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幼儿社会教育,他将这种教育的目标定为“养成适合于某种社会生活的人民”,还指出幼稚园的各种活动都应该含有“社会”的意味。

唐淑[4]是这样定义社会教育:幼儿园社会领域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实质是做人的教育、人格的教育。

张明红[5]在《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中指出:幼儿社会教育是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教育和训练的一门科学,是以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为主要目标,以增进儿童社会认知、激发社会情感、引导社会行为技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