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广场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2021-08-09 12:0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本次设计旨在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广场景观设计改造为例,进行纪念性广场景观的探讨,并着重阐述绿地设计在纪念性广场中的重要性。通过南京大屠杀纪念广场的设计,进一步了解纪念性景观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掌握景观方案相关流程,锻炼应用综合原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意义:纪念性的本质是纪念过去,表现历史,并期望这种表现得以延续。纪念性广场通过物质性的建造和精神的延续,达到回忆与传承历史的目的,它是人类纪念性情感的物化形式,是为满足人类纪念的精神需求而存在的,它的精神功能甚至超越了物质功能而成为第一因素,能使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场所意象。通过对纪念性景观广场的研究和实践,了解及掌握对于这类广场设计的原则及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俞孔坚在《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成都都江堰广场案例》中阐述:城市广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古希腊公共性极强的生活方式促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繁荣。在荷马时代,集会的露天场所被称为agora,也就是城市集市广场,也是法庭开庭的地方。当这种广场引入了定期集会的制度后,它迅速发展成为城市的核心,当然同时还兼有市场的作用。agora被认为是西方城市公共广场(public square)的词义源头。这种类型的广场布局比较开放、松散,是作为政治活动的中心,作为个体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和市场。基本没有纪念性功能。罗小未等在《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中认为: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纪念性广场的建设更多地强调技术层面,突破了过去材料自身的限制,让人们实现了高度和跨度上新的飞跃。二十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意识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过去保留下来的纪念性广场都普遍脱离普通人的纪念,缺少对人性的关怀。二战结束后,各国都有一段英雄主义的纪念性建设高潮,颂扬那些为国奋斗、捐躯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可歌可泣的事迹。从此为人的纪念逐渐兴起。

国内:蔡永洁在《城市广场》中阐述:中国城市广场的兴建历史大概只有半个多世纪,可以说它在整个城市广场发展史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广场文化根基的国度里,因为没有西方城市广场那种历史上的延续,是一个跳跃式的发展,所以广场的修建,势必会带有移植色彩,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西方城市广场的影响,因此刚开始的建设充满着外来文化的渗入。但与西方不同的是,西方本土的城市广场起源于一种特定的公共生活方式,而在中国土地上的移植显然缺少了相似的土壤。基本上,中国近代的城市广场只是一种对西方城市广场形式上的模仿,具有强烈的形式主义倾向。近二十几年做了很多本土化的尝试,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中国的城市经历了类似于欧洲工业化时代的革命性变化,城市广场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中国的城市面貌,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广场建设热潮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其中包括很多纪念性的广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本次通过南京大屠杀纪念广场的设计,进一步了解纪念性景观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掌握景观方案相关流程,培养应用综合原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计划: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1、实地考察,根据基地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改造。

2、对于材料的应用对场景感受的影响作出更深层次的了解,并进行新材料的探索与应用。

3、了解纪念性景观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掌握景观方案相关流程,培养应用综合原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创新性的发现及应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