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凤雅事件看“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带来的新闻真相的失焦开题报告

 2022-02-13 05: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后真相”(post—truth)一词于2016年被《牛津英语词典》选中为年度热点词汇,它指的是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觉等表达方式,博取眼球效应。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纷繁复杂的信息让人应接不暇,网络舆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将媒体和大众的注意点从事件本身转移到别处,自媒体越来越娴熟的迎合大众心理,事实稀少,小道消息与新闻事实展开了角逐。

2018年5月4日,王凤雅小朋友离世的消息牵动着大家的心,从4月8日舆情发酵到她离世的将近一个月内,网络舆论带动着整个事件的节奏以及媒体和大众的情绪,媒体和大众在网络舆论的导向中逐渐失焦,被人忽视的真相无处承载。在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新闻的碎片化、情感化以及新闻事实的缺失。伴随着新的商业环境和新的社会形态,人们通过快餐式媒体理解世事、激发情绪。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搜集国内各类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对王凤雅事件始末的报道和评价并进行分析比较,从这些报道中分析出网络舆论在传播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并造成了新闻真相的失焦,以此作为研究的切入口,引出“后真相”时代下,网络舆论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媒体和大众的注意点,媒体和大众在舆论的引导下逐渐失焦,忽视了事件背后隐藏的诸多真相,这违背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舆论与真相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角逐。本文主要从这一点浅析“后真相”时代下,网络舆论带来新闻真相的失焦的原因以及它所造成的后果,同时提出解决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的偏差,引导正确的价值方向,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的有效策略并一一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文将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手段。

首先,搜集国内各类网络媒体和各社交平台对王凤雅事件始末的报道和评价以及对其他重大事件报道的典型案例,分析出网络舆论在传播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新闻失焦现象,人们在真相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对新闻加入个人情感,传播碎片化信息,这样抱团取暖般的做法使真相离我们越来越远,真相的门槛也变得越来越低。

其次,利用个案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从多个角度分析出“后真相”时代下,网络舆论带来新闻真相的失焦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陈海峰.“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与真相[j].浙江传媒学院报,2017,24(05).

[2]严利华 陈捷琪.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及其启示[j].决策与信息,2016(08).

[3]于小菲 刘春迎.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问题及对策分析[j].今传媒,2015,23(0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1.15——2022.1.4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2022.1.5——2022.3.1资料索引,阅读资料,下达任务书

3.2022.3.2——2022.3.15完成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