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翎笔下的新移民形象开题报告

 2022-04-23 06:0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张翎,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女作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邮购新娘》,《交错的彼岸》,《望月》(海外版名《上海小姐》)。中短篇小说集《盲约》、《雁过藻溪》、《尘世》等。小说曾多次获得两岸三地重大文学奖项,入选各式转载本和年度精选本,并六次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其小说《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1年度中篇小说排行榜首。根据其小说《余震》改编的灾难巨片《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执导),获得了包括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和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在内的多个奖项。根据其小说《空巢》改编的电影《一个温州的女人》,获得了金鸡百花电影节新片表彰奖、英国万像国际电影节最佳中小成本影片奖等奖项。其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际上出版发行。她吸纳了西方文学的精华,英国作家哈代“把故事说给你听”的叙事风格成为她日后创作上的一种追求;生活在上海多年,海派文学作品对当地生活的反映,给她宝贵的启示,张爱玲小说的唯美对她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听力康复专业学习与职业实践,让她有机会去接触生活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下的传统的西方人,去聆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倾诉……所有这些因素累积起来,在张翎的心中酝酿、发酵、成熟,最终喷发出来,让她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笔,把这些流动的情感用文字的方式去沉淀、定型。通过查阅,目前对于张翎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新移民文学角度的研究。李蓉在2006年第1期的《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张翎小说与海外移民文学的新开拓》中提到:张翎作为新一代移民作家,她在创作中能够以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和开阔的眼光去打量世界。乡愁意识的淡化,使张翎的移民小说显示出崭新而积极的精神风貌。张翎的小说淡化乡愁意识而强化华人意识,淡化过客意识而强化主人意识,无疑是对移民文学创作的一次精神补血。曲瑾的《新移民女作家研究——以严歌苓、张翎为例》从严歌苓和张翎的创作背景中阐释了对新移民女作家的研究。文章中提出:严歌苓和张翎是新移民作家中走出来的佼佼者,她们的作品摆脱了“乡愁文学”的范畴,将目光投入到异质文化环境以及中国的历史中。她们的身份带来的双重视角使她们在写作中回归与反观。上述几篇主要都是从“新移民文学”的角度对张翎的小说进行研究,对于张翎作品中新移民形象是如何体现“新移民文学”特质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一、绪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课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此课题的相关历史和研究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徐学清.论张翎小说[j].华文文学,2006(4):88-93.[2]曲瑾.新移民女作家研究[d].山东大学,2007.[3]饶芃子,蒲若茜.新移民文学的崭新突破——评华人作家张翎“跨越边界”的小说创作[j].暨南学报,2004(4): 65-70.[4]万沐.开花结果在彼岸——《北美时报》记者对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的采访[n].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2):70-73.[5]刘云.爱的协奏曲——评张翎的《望月》[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3):45-49.[6]曾创创,张睿.《余震》中李元妮形象分析[j].文学界,2010(12):39-40.[7]夏楚群.推开人性的最后一扇窗——张翎中篇小说《余震》解读[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8(3):16-19.[8]张会君.张翎小说新移民形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9]李清瑶.论张翎小说对爱情的残缺书写[j].名作欣赏,2013(20):21-23.[10]赵稀方.历史,性别与海派美学——评张翎的《邮购新娘》[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1):32-34.

[11] 沈欢.丰富人性的日常书写——读张翎长篇《邮购新娘》[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2):30-33.

[12]陈瑞琳.风雨故人,交错彼岸——论张翎的长篇新作《交错的彼岸》[j].华文文学,2001(3):62-6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安排

1、2022.11.4——2022.1.9.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遴选毕业论文题目,学生根据自己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