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由之路》看萨特处境小说的自由观开题报告

 2022-04-26 10:0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近些年关于萨特的论文发表研究中,学者们的眼光大都集中在萨特的文论著作、小说、戏剧和萨特哲学思想上,自由选择、存在先于本质、人道主义与责任等存在主义思想在萨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本文将选择的论文大致按小说、戏剧、文论和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力求从中寻找新的论文方向。一 绪 论 提到萨特,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他的小说和戏剧创作中也无时无刻不透露出浓厚的哲学意味,同时也是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我就萨特的小说、戏剧和他的哲学理论三个方面来总结近几年在萨特研究上取得的成就。二 一墙之隔下的恶心(一)墙内墙外 短篇小说《墙》是萨特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萨特笔下的墙既是真实的又是虚无的,它既是禁锢伊比埃塔他们的牢笼,是实实在在的大墙,同时又是阻碍人与人、人与世界交流的无形的墙,让人渴望自由。 樊艳梅就试图分析小说《墙》中“墙”的意象,她认为“墙”不仅指可见的牢房,而且指无形的阻隔,即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生与死之间的界限。“墙”的意象背后则是作为哲学家的萨特对自由选择、他人及世界的偶然性和荒诞性等哲学主题的思考。无论是牢房的“墙”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墙”,都将人推向生命的另一端死亡。走向死亡的过程是一系列被剥夺的过程。 李克认为萨特在这篇小说强调死亡对于人的“自为”结构是“偶然”的,即人的自由选择排斥了死亡,在这一意义上,死亡与人的自由结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类”,它在“墙”的另一面。这里,“墙”是一道鲜明的界限,起到的是“分隔”的作用,这一意象的含义源自萨特哲学。萨特哲学是由两个基本概念支撑起来的,即“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这里,墙有着两层含义。其一、人必须进行选择,付出行动,敢冒风险,忍受焦虑和孤独。实现其自由。其二、自为的存在不能变成自在的存在。“墙”的这一哲学意义提示我们,自由对每一个人都是不可剥夺的,每一个人的存在不能像墙那样成为凝固僵化的东西。《墙》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乃和主题意象上,都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念。对待充满了哲学意味的“墙”,不能简单地按照一般写实小说的模式来阅读和理解。从有形的墙到无形的墙,从具体的墙到抽象的墙,自由、选择、偶然、荒诞成为这一面面墙背后的寓言。 林初阳将《墙》与钱钟书的《围城》进行对比,他也认为《墙》不是单纯的写实小说,伊比埃塔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战士。《墙》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念作了生动表现。小说在具体描写、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意象上都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有密切联系。他认为萨特的《墙》通过因果悖离、弄假成真的偶然事件来表达荒谬感。(二)无法消褪的恶心 较之《墙》,更早发表的长篇小说《恶心》则充满了人物哲理性的感受与思考。刘音以《恶心》作为视镜,对存在主义进行另类反思。存在主义讲的自由是指思想、精神的绝对自由,是指选择的自由,它遵循的是自由原则,而实现、行动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人的精神思想自由是必要的。正是因为“存在先于本质”才有自由选择的可能,不存在决定论。既然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他的一切行为都由自我选择,那么人对自己的行为就应该绝对负责,这就是人的意义和人的价值,与自由相应地形成了萨特的“责任感”理论。在存在主义哲学中,“死”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概念。任何人都能代替别人死。死突出表现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人是不可代替的,死是不可代替的,这就使人意识到自己的个别性,意识到自己就是自己,不是别人,要生活得有个性。死可以使人醒悟人生是有限的,不要消极地等待未来,人生只有一次,知死才能懂得生的意义。 卢燕将萨特哲学思想及《恶心》与其他作品、作家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端倪:对存在的直觉认识阶段;对现实及他人的审视到对自我意识的审视的过渡状态;由“自在”向“自为”的过渡状态。因此,她认为《恶心》可以说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一个全息的雏形。 《厌恶》是萨特的第一部哲理小说,它通过主人公洛根丁对“存在”的失望、绝望、希望的体验来描绘“存在”的荒谬以及人行动的必要,从而使作家的存在主义思想得到初步揭示。强月霞试图通过洛根丁对“存在”的体验过程的剖析,探讨作品所表现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存在、荒谬性、自由选择。人一旦在平庸无奇、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提出“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意识到了荒诞。意识到荒诞也就意味着人的清醒。一方面,人看到这无意义的杂乱无章的世界,它是希望的对立面;另一方面,人自身又深含着对幸福和理性的希望。荒诞就产生于这种对人生的呼唤和世界不合理的对抗之中。意识是一种虚无化的活动,在这种意识活动中,人使对象世界虚无化,同时使自身虚无化。人的这种虚无化的能力意味着人超越了当下的既定存在,摆脱了实在世界里因果关系的束缚,意味着一种欲望,一种希望,一种可能性。洛根丁就是以这种方式摆脱现实的,他在对丑恶的现实绝望之后进行了自由选择,这就是对荒诞世界的反抗,这就是人生的希望和意义。三 萨特笔下的境遇剧(一)《死无葬身之地》 罗慧林以《死无葬身之地》为例进行解析,认为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特点可用一句话来概括:以可能抵抗不可能。这种思想的具体内涵是:世界是不可能的,但是依然要以可能来抵抗,即以超越抵抗闭锁,以否定抵抗麻木,以行动抵抗空洞,虽然,抵抗的同时还有着荒诞的不可能。正是在这种“可能性” 理念的召唤下,自由选择的“可能性”——未来性、抵抗性、行动性——成为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伟大的作品总隐藏着无意识的创伤。虽然该剧人物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也塑造了一种英雄气概,但它在文本的具体细节中无不散发出自由选择难免受处境限制的认识。自由并不仅仅意味着“可能”,也和“不可能” 相连,人的选择实际上受到处境的制约。该剧所要表达的“选择自由是否可能”的理念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的选择自由的思想联系在一起。思想永远不能脱离时代而存在,战争背景和萨特在战争时代的行为选择对理解萨特的哲学主张和自由剧思想的关系十分重要。一方面,战争时期给萨特“英雄行为的体验”,在战争期间写的这些自由剧似乎成为了绝对自由的代言。在另一方面,战争时代无法逃离在世的荒诞,文学作品最真实地铭刻着创伤。相对于社会活动和革命主张而言,创作更具个性和自由,它是真实灵魂的停泊地,这又使萨特的作品在体现鼓舞人心的思想主张的背后其实布满“不可能” 的伤口。 冉东平则通过对剧本中的人物、情节等进行具体分析论证,从极限境遇与自由选择,极限境遇与人物性格以及极限境遇与偶然性三个方面评述萨特从观念戏剧向现实主义戏剧回归的艺术特色,使其戏剧突破了哲理寓意戏剧的艺术界限和美学范畴,将哲理寓意与现实感受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二)《苍蝇》与《禁闭》 罗国祥以《苍蝇》与《禁闭》为例,分析境遇剧与自由存在何种关系,指出萨特“境遇剧”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载体功能,和萨特存在主义“自由”的命定性和无奈性,即自由选择的形上无限性和形下有限性。萨特存在主义戏剧虽然有其形而下的一面,即是说存在主义的“行动”有其介入生活的一面,但其主要宗旨仍是形而上的思考,其“自由”选择仍是一种超越生活现实的哲学思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表现生活现实的戏剧。萨特“境遇剧”的现实意义是其哲学意义的副产品,而这个副产品以戏剧的艺术形式将人生思考生动地展现给受众,也不失为一种有意义和成功的尝试。 刘大涛从萨特早期否定的主体间性理论背景出发,对他的《禁闭》一剧加以解读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本真性的存在方式。萨特在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之后,紧接着创作的戏剧《禁闭》无疑是主体间性的“麦杜莎”情结这一理论的最好注解。《禁闭》的戏剧过程,是在三个亡灵不断地企图化解矛盾,摆脱困境而不能中深化了“他人就是地狱”这一主题。显而易见的是,通过三个死人的故事,萨特是想告诉大家,每个人的本质都在自己对未来的谋划之中,在自己的不断选择中赋予自身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四 萨特的理论及其哲学思想(一)自由理论 潘志恒研读《存在与虚无》,认为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所阐发的自由理论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虚无、否定、选择、超越。虚无是自由的基础;否定是自由的条件;选择是自由的表现;超越是自由的结果。在《存在与虚无》中,自在、自我和他人是萨特阐发其存在主义理论的三个角度,或三维,也是萨特阐发其自由理论的三维。因此,对《存在与虚无》中的自由理论的概括,也应从这三维,即从自由与自在的关系、自由与自我的关系以及自由与他人的关系这三个角度来加以阐释。他认为:第一,虚无——自由的基础;第二,否定——自由的条件;第三,选择——自由的表现;第四,超越——自由的结果;第五,萨特的自由理论评析。 张之沧从萨特的存在主义道德观入手,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分析形成这种存在论的道德观的原因,并归纳总结了几点道德理论:一、人就是人的存在;二、存在即是自由、义务和责任;三、自由就是对生命的关爱。 饶娣清认为萨特的自由观与以往人道主义自由观不同,它不是从抽象的人的本性出发,宣称人是最高的目的,而是从人的存在出发,把人的自由当作最高的价值。萨特的自由观乃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根基上的一种责任自由学说。因此,萨特的自由观不仅具有本体论价值,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而在王国华研究萨特自由哲学的荒诞意识中,提出荒诞是由自由意志论、自由选择论和自由处境论所导致的。 王岳川以时间轴为线索,按照作品创作时间和思想转变各阶段阐释萨特的哲学思想,从现象学存在论思想的产生阶段,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的拓展阶段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转变阶段三方面分析。同时症候分析也是其一大亮点。(二)文学观、他者理论、介入理论 张芳着眼萨特的存在主义与文学观,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萨特用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戏剧——表达观念,并因此而成就存在主义思想的特殊形态;二是同代及后来文学家们与萨特之间向背离合,种种关系强化了存在主义对世界文学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三是萨特本人的文学思想及理论批评,这成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独具特色的内容。而这文学观的理论根基,又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得到体现。 王振林从他者角度出发,认为萨特的他者理论,既表现了对法国哲学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显示了对黑格尔、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的汲取与改造。当他把“我思”的范畴解释为意识的虚无性、否定性与超越性,同时又力图用此在的存在遭遇,而不是认知的方法来表现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冲突时,其理论又带有一种先验的、本体论的和辩证法色彩的胡塞尔主义。 赵勇解读《什么是文学?》,认为此文本中的关键词“介入”既是一个哲学概念,又是一个政治学概念,两种概念的丰富含义交织在一起,共同在文学领域中寻找着栖身之地。与此同时,由于萨特所论述的“作家”身份和他所期待的知识分子角色的相互渗透,“介入”的含混又延伸至“ 实践文学”之中,造成了“实践文学”与政治介入的纠缠不清。所有的这些矛盾与含混使得这个文本充满了一种张力,文学介入和政治介入的平衡并未打破。《什么是文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萨特从文学介入到政治实践过渡的桥梁。也是作家与知识分子角色转换的中介。(三)融入马克思理论 还有一部分人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整理,归纳出萨特的理论思想。萨特在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的理论整合,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思想资源。欧阳谦针对萨特重新引入“个体实践”、“惰性实践”、“匮乏” 、“总体性”等概念,试图建立一个历史主动性的解释模式进行阐释与说明。张一兵也认为萨特的观点既有保留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又明确反对斯大林式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甚至认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处存在着人学空场,而他的存在主义则是寄生于马克思主义体系边缘,却又补充其人学缺失的重要哲学思想。五 结 论 以上是近年研究萨特取得的成就与突破,越来越多的学者着重于萨特文论与哲学思想的研究,深度不断拔高,十分具有挑战性。在当下,克里斯汀根据数据分析,提出了一些吸引研究萨特的学者的关注的主题,包括萨特的现象学、政治文本、暴力、伦理问题和本真性等。在选取的发表论文中,很显然,萨特的哲学思想一直贯穿其中,也是十分值得探究的地方。在小说方面,多数人的视角是放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这一命题上,探索存在与死亡的意义。在有着更大成就的萨特戏剧上,着眼点则更多放在选择和行动的哲学命题上,人物的思想冲突和变化、崇高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得以彰显。在理论方面,自由、“他者”、介入、责任与人道主义等是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同时也是研究萨特中最难以把控和掌握好度的地方。要想更加深入和透彻地学习萨特的文学作品与思想观念,文论是必须要好好研读的重点。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萨特小说与戏剧都十分重视刻画人物的处境、内心的冲突和艰难的抉择,所以他的小说与戏剧一般被称为“处境小说”和“处境剧”。对处境的突出刻画是可以在多部作品中深入分析的一个地方。另外萨特的笔下的人物大多带有精神上的种种问题,思维紊乱,所以用症候式分析的方法来解读文本也是可以尝试的。 萨特借助于文学、戏剧、利用文艺手段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使他的哲学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界的范围, 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性,并波及到了整个西方社会。研读这些论文,发现有关萨特长篇小说《自由之路》的研究还可以深入挖掘,《不惑之年》作为第一部处境小说,小说中的技巧与美学值得玩味,“电影视觉景象”的运用也是可以研究的亮点。马蒂厄和布吕内萌发的博爱的价值观也可以与《辩证理性批判》中的观念进行碰撞。通过《萨特文集》的介绍与阅读,发现萨特许多作品都未完成,“未完成”是萨特小说著作的一大特征。我们可以从如此普遍的未完成现象中进一步理解萨特有关于自由的思想,如同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未完成”成了萨特著作的特殊魅力。而《痛心疾首》作为其中未完成的代表,给我们展现的一条望不尽尽头的“自由之路”,也可以作为我今后论文的研究方向。 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一直是特立独行的,他的思想没有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代历史进程相适应。他在小说、戏剧、文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他的很多理论都在其中得以体现。我选择的论文研究背景是处在二战前后。因为《自由之路》为处境小说,所以特定的时间环境更加有利于对作品进行分析。 小说寄托了作者的真实情感,从小说入手,能让我们清晰地感知作者的自由观,不以先入为主的观念与思想施加给读者,而是给予读者特定的处境去感悟,得到自己的感受,自由选择体味。小说中对萨特式人物的批判引人深思,何为自由,如何正确地追求自由,选择还是放弃自由,不同的人在同一时刻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都有对自由的不同见解。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论文研究主要由以下几大块组成:一、引言 对萨特的理论做一个简要分析,引入自由观,并明确提出以《自由之路》为分析的主要材料。二、小人物的(非理性)自由追求(现象) (一)马蒂厄与玛赛儿、依维什的感情纠葛过程中受到的束缚与自由追求(由于玛赛儿的意外怀孕,马蒂厄在堕胎与结婚中的不自由;追求依维什的道路上对自由的深刻认识) (二)马蒂厄与鲍里斯、丹尼尔等似敌似友的关系,鲍里斯与洛拉的情人关系的转变、依维什落榜与否等,都不止一次提到自由,且鲍里斯等人一直认为马蒂厄是自由的人,并想追寻自由。 (三)马蒂厄、布吕内等人参加战斗前后的心理状态与作出的行动、思想等都有了变化。三、特定处境下的自由选择(原因) (一)马蒂厄在情人玛赛儿意外怀孕与爱恋依维什两者上,即在责任与爱情上,最终选择了爱情,甚至不惜偷窃洛拉的五千法郎,在他的选择过程中,受到了多重压力。马蒂厄自己说是自己的生活汲干了他的自由。 (二)马蒂厄等厌恶战争,但是由于条令的签署,不得不加入战争,是特定的战争处境下的无奈之举。 (三)战争因素让马蒂厄从个体经验转向集体经验,也从个体转向集体。四、萨特处境小说的创作技巧(方式) 情节的时间与地点简单紧凑,内心独白占较多篇幅;叙述节奏更快,人物数量成倍增加;将多个独立的故事加以归并组合,由独立的自我过渡到“社会人”。五、萨特处境小说的现实意义 不以先入为主的观念与思想施加给读者,而是给予读者特定的处境去感悟,得到自己的感受,自由选择体味,小说中对萨特式人物的批判引人深思,何为自由,如何正确地追求自由,选择还是放弃。六、参考文献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由这几部分组成:小说中萨特自由观的具体体现;产生这种自由观的原因分析;如何体现这种自由观(处境小说的创作技巧);萨特处境小说的现实意义。预期目标: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解读,我们能够由浅入深地理解萨特的自由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会与现实发生矛盾冲突,自由与不自由的界限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但是通过战争这一特殊环境,我们会发现自由是一种作为,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与意志等。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第一,要对自己选择的论题方向有一个大概的思路,可以采用分析作品与文献的方法,对萨特这个人有一定的了解,以及他的一些观点。

第二,由于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与加缪的观点有重合,但更多的是不同,可以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加深对萨特的作品与理论的理解。

第三,通过阅读分析,选择《自由之路》这部小说作为切入点,展开论述萨特的自由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樊艳梅.墙背后的世界——论萨特小说墙中墙的意象及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J].当代外国文学,2011(03)[2] 李克.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揭示——对萨特墙的解读[J].深圳大学学报,2006(06)[3] 林初阳.打通存在的城墙——钱钟书的省略和萨特的墙在表现荒谬上的共同点[J].江苏社会科学,2006(s2)[4] 刘音.对存在主义的另种反思——以萨特的厌恶作为视镜[J].求索,2005(02)[5] 卢燕.发现的痛苦——论萨特存在观的体验性起点恶心[J].图书馆杂志,2010(06)[6] 强月霞.希望从绝望中迸发——评萨特的哲理小说厌恶[J].名作欣赏,2006(12)[7] 罗慧林.不可能的自由选择——存在主义哲学视角下的萨特戏剧死无葬身之地解析[J].外国文学评论,2009(04)[8] 冉东平.回归现实走向哲理——评萨特的境遇剧死无葬身之地[J].当代外国文学,2005(01)[9] 罗国祥.萨特存在主义——境遇剧与自由[J].外国文学研究,2001(02)[10] 刘大涛.早期萨特否定的主体间性思想——以禁闭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08)[11] 潘志恒.飘荡在虚无中的自由——萨特存在与虚无一书中的自由理论评析[J].比较法研究,2004(02)[12] 张之沧.论萨特的存在主义道德观[J].福建论坛,2007(08)[13] 饶娣清.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与人的责任——萨特自由观新释[J].广东社会科学,2006(01)[14] 王国华.论萨特自由哲学的荒诞意识[J].东北师大学报,2011(01)[15] 王岳川.萨特存在论三阶段与文学介入说[J].社会科学,2008(06)[16] 张方.萨特的存在主义及文学观——重读萨特[J].文艺争鸣,2007(07)[17] 王振林.萨特的他者理论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02)[18] 赵勇.文学介入与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萨特什么是文学的一种解读[J].外国文学,2007(04)[19] 欧阳谦.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萨特的理论整合[J].教学与研究,2006(01)[20] 张一兵.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萨特辩证理性批判解读[J].江苏社会科学,2003(04)[21] 克里斯汀达伊格尔,傅俊宁译.导读萨特[M].四川: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10[22] 萨特,沈志明、艾珉译.萨特文集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3] 西蒙娜德波伏瓦,黄忠晶译.萨特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24] 萨特,黄忠晶、黄巍编译.萨特自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1日-2022年1月10日:阅读《自由之路》小说原著及相关资料,完成论文提纲。

2.2022年2月15日-2月19日:完成开题报告。

3.2022年2月10日-2月28日:再次阅读《自由之路》小说原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