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Brionys Growth Journey in Atonement开题报告

 2022-04-06 20:54:5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成长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描述了少女从无知犯罪到忏悔赎罪的一系列成长过程,穿插着家庭伦理、战争与和平、两性关系等重要主题。西方文学认为通过救赎便能洗清罪与罚,然而麦克尤恩却颠覆了这一传统,在《赎罪》中,他暗指人一旦铸错,即便永生赎罪也难以到达心灵的伊甸园。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解读布里奥妮从犯罪到赎罪的成长过程,聚焦于原生家庭在各个阶段对其人格塑造的影响,进而讨论家庭教育在孩童成长的不同阶段的重要作用。布里奥妮身上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长故事,更有可能是千千万万个读者的成长故事。在麦克尤恩笔下,布里奥妮是一个沉溺在自己精神世界的孤独者形象,想要通过文字来完成自己的赎罪,因此,本文还将探讨《赎罪》的现代意义,呼吁那些处在灵魂困境的人打破精神的壁垒,思考属于自己的救赎之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赎罪》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一部小说,该书曾获得2002年的布克奖提名,在文学界中具有极广泛的研究价值。全书共包括三部,26章节,讲述的是布里奥妮在年少时因误读指认罗比为伤害表姐罗拉的强奸犯,致使姐姐和罗比被迫分开导致悲剧,而后倾其一生进行赎罪的故事。本书自出版至今,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不同角度的剖析与研究,通过查找相关文献,本文对前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也为找寻新的突破口留下空间。

在麦克尤恩笔下,《赎罪》具有多角度的研究价值。小说的“成长主题”便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耿潇在“成长理论领域下麦克尤恩的《赎罪》解读”(博士论坛,2014)一文中指出布里奥妮在年幼时的犯罪到成熟后的赎罪的一系列过程中得以成长,而女主人公的自我人格也得以升华。同样聚焦于成长主题的研究还有,郭梓君在其“成长小说视角下《赎罪》的解读”(哲学文史研究,2018)一文中,从成长小说视角解析布里奥妮赎罪的心灵历程,在反省自我中一步步摆脱稚嫩,步入真实复杂的成人世界,与前者不同的是,郭梓君直接指出布里奥妮其实最后罪无可恕,即使倾其一生也于事无补,而她在赎罪途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也是成长的代价。这与书中“人,归根到底,是一个物质存在,很容易损伤,却不容易修复”(伊恩麦克尤恩:《赎罪》,郭国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遥相呼应。从家庭伦理的视角来看,在“论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父亲形象的‘缺席’与‘在场’”(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一文中,谢淑芬聚焦于三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认为父亲无论“缺席”或是“在场”,对小说中孩子们的人格塑造和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除此之外,她认为在《赎罪》一书中,作者一改早期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态度,文风逐渐成熟,转而呼吁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学者高飞,也从家庭视域进行研究,在“何以铸错——论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的家庭伦理缺失”(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一文中,从夫妻伦理、代际伦理、子女伦理三个方面进行审视,得出结论:家庭成员间有效交流才能促进家庭伦理和谐。同样将《赎罪》与家庭伦理相联系的还有王延博,在“家庭视域下《赎罪》中的姐妹关系”(文学评析,2016)中,他从姐妹关系的微观角度着手,对小说中存在的几对姐妹关系进行分析,聚焦到审视整个家庭而不是个人,关注家庭伦理与道德传承。《赎罪》之“罪”,究竟该由谁来承担?也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如宋艳芳、罗媛,她们在“谁该赎罪?何以赎罪——《赎罪》的伦理经纬”(外国文学研究,2012)一文中,指出表姐罗拉精心设计,引诱布里奥妮犯罪,其后仍没有悔过之心,罗拉才真正罪不可恕。同样地,李宾在“论英国作家麦克尤恩《赎罪》中主人公的忏悔与救赎”(文学,2014)中也对“谁之罪和罪之由”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深究“犯罪”之由,小说中的创伤书写也备受关注,杨澜、叶薇、王俊生等学者都对该领域有所研究。杨澜在“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的创伤心理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中,探究布里奥妮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创伤,如破碎的家庭秩序、缺失的亲情、代际间幽灵创伤等等,指出作者借谴责这些“问题儿童”来谴责父母、家庭、甚至是整个英国社会。王俊生在其“无法抚平的创伤——解读《赎罪》的创伤书写”(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一文中,除了指出家庭创伤、集体创伤外,还引申出战争创伤,创伤带给个体的痛感难以修复,但是在努力修复创伤的过程中,个体也将得以成长。

这些论著及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赎罪》的深层意义进行梳理与分析,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但对于原生家庭在布里奥妮成长历程的各个阶段的影响以及自我赎罪的现代意义还没有过多涉及,给本文留下了一定的研究空间。 本文将以少年、青年、老年为主线,通过梳理布里奥妮的犯罪与赎罪,加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变化,探讨原生家庭对其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影响,以及赎罪的现代意义和启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简介

1、作者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earl g. ingersoll,“intertextuality in l. p. hartley'sthe go-between andian mcewan'satonement,forum for modern language studies,40:3, july 2004: 241-258.

peter mathews,“the impression of a deeper darkness: ian mcewan's atonement,” english studies in canada32.1 (march 2006): 147-60.pilarhidalgo,“memory and storytelling in ian mcewan'satonement,” critique: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fiction,46:2, (winter 2005): 82-91

elke dhoker,“confession and atonement in contemporary fiction: j. m. coetzee, john banville, and ian mcewan,”critique: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fiction,48:1, ( fall 2006): 31-4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七学期10-11周: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15-18周: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第八学期 1- 5周: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交指导教师审定签字;6-14周:撰写、修改论文 [11周:交一稿; 14周:交二稿];15-16周:论文最后定稿,装订、上交;17周:论文答辩(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