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2022-02-21 19:46:5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自2011年以来,互联网金融伴随国内手机用户数量剧增而实现蓬勃发展,尤其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深入大众生活,成为必不可少的软件。互联网金融除了第三方支付,还有P2P网贷、众筹、数字货币、大数据金融等,它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理念的简单结合,而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融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具有成本低、速度快和覆盖广三大优点,但是也有风险控制水平低和网络安全性差的缺点。

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对商业银行的绩效产生影响。本课题选取金融行业中最重要的商业银行,探讨互联网金融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绩效,以期能够给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提升效率的措施。课题的研究对于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主要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具体形式以及它的优劣,以此进一步推进研究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具体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费用、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开展,收集整理国内上市商业银行近7年的财务报表,以及互联网金融机构数量、国内手机用户增长量、互联网金融规模等,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行业对金融行业的绩效影响。

本文预期目标是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机构数量、用户数量以及资本规模,研究其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希望能够解释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原因以及商业银行可以从中吸取的经验和技术,提出商业银行如何抓住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通过自身发展来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建议。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首先,收集整理自11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机构数量及规模、智能手机用户增长量、以及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

其次,对智能手机用户增长量和互联网金融机构数量及规模作线性回归模型,探究信息技术应用的大众化是否会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然后,整理国内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选取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一些数据,例如现金资产、短期贷款、短期储蓄存款、净利润、收取利息、手续费及佣金的现金等,采用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这些指标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邓典雅.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基于异质性视角[j].财会月刊,2018(02):169-176.

[2]郑志来.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基于“互联网 ”对零售业的影响视角[j].财经科学,2015(05):34-4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3月12日-4月8日,共4周。收集资料,进行前期研究,翻译6000外文字符以上的专业文献,完成开题报告。(2)2022年4月9日-4月13日,共1周。系统中正式提交开题报告。(3)2022年4月16日-5月6日,共3周。完成论文初稿。(4)2022年5月7日-5月20日,共2周。完成论文修改第1稿。(5)2022年5月21日-6月3日,共2周。完成论文修改第2稿。(6)2022年6月4日-6月10日,共1周。完成论文修改第3稿,论文定稿。(7)2022年6月11日-6月15日,共1周。提交论文,论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