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山自然保护区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种群结构与分布开题报告

 2021-09-16 08:0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不仅对群落结构有直接影响,并能客观体现群落的发展、演变趋势,其大小结构能很好的反映种群动态变化。

种群的分布格局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种群与生境的关系及其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种群的分布格局是植物种群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研究种群分布格局的目的不仅是对种群的水平结构进行定量描述,更重要的是用以揭示格局的成因,阐述种群及群落的动态变化等,也可以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研究交让木种群的结构与分布对维护林地环境、涵养水源、保护生态平衡、维持核心保护区生态系统等起着重要作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自Gleason首先对植物群落分布进行非随机性测定以来,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已成为生态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并先后发展了10多种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传统分析方法,如负二项式、方差均值比、平均拥挤指数、Morisita指数和Cassie指数等。传统的样方取样和分析方法,只能对特定空间尺度上的分布格局得到具体认识,不能全面反映一个种在空间的分布特点。Ripley提出的点格局分析法克服了这一缺点,很快被发展并应用到植物种群多尺度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中。

我国在此方面起步较迟。80年代以来,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才得以进行。阳含熙的《种群格局》(1981)的非正式出版及他在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对草原群落水平格局的研究工作,引入了一系列种群格局的测定及分析方法,推动了该方面的研究。杨持(1983)应用Greig-Smith的邻接格子取样及区组分析方法,对内蒙古羊草草原17种常见植物种群格局做了研究,发现其中绝大部分为集群分布,有7种在该区组面积为0.32m2处形成聚块;并于杨在中(1984)等设计了二维网函数插值法,用于种群分布格局研究的三角边界插值法。陆阳(1982,1986,1987)应用不同的取样及分析方法,研究了南亚热带森林植物种群分布格局,对各方法在南亚热带森林群落中进行格局测定的适用性做了客观评价。彭少麟、王伯荪(1984)对鼎湖山森林群落种群分布格局及其变化原因作了分析;刘玉成、谬世利(1984)对四川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的分布格局进行研究;李海涛(1990)应用Greig-Smith邻接格子取样及区组分析法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荒漠灌木种群分布格局及其相关性做了测定,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刘建军等探讨了4种插值公式在荒漠植被草本植物种群格局研究中的应用,并用一种新的三角形插值法模拟了对节刺(Horaninowia ulicina)等种群的格局图,获得了与野外实测格局十分接近的结果。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3月底前收集浙江凤阳山研究地的概况资料,了解种群结构与分布的相关概念。

4月底前完成对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调查,重点调查交让木的结构和分布。

5月上旬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获得调查的初步结果,并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对所得结果进行验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通过对交让木种群结构与分布的研究,为浙江凤阳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群的保护提供数据资料、决策依据;同时为开发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使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的有机结合提供理论依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