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探讨开题报告

 2022-05-04 08: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为了适应初生成长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都提出了的具体目标,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提高教学有效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不是仅仅关注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性,而是要将教学准备环节、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环节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地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引起广泛研究和讨论。1)国内研究综述 首先我总结了近年学术界在该领域研究的共识:① “有效”内涵趋于统一。近5年大部分文献都同意并引用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有效”的内涵:“教师在进过一段时间教学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了解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② 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领域被广泛接受,并积极投入实践:许多思想品德教育一线工作者,已经渐渐转变观念,抛弃原先以知识传授为最终目标的观念,转变为以有效引导学生正确品德、素质建设为核心目标的观念;③ “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学生发展需求越来越成为研究关注的内容;正如许多欢在《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中所说的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冲突,促使课堂研究活动体悟的内化”。从前教师完全掌控课堂的理念基本已经被“教师引导”理念所取代;④ 近几年的文献,大多把教学活动相对地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块内容来探讨,每个方面都提出详细而易于操作的策略,比如崔允漷《有效教学》与2010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等,都能反映出有效教学研究的总体水平在提高;⑤ 绝大多数文献所提出的策略都十分重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灵活运用,比如刘智,亢丽娟的《中学政治学科课堂教学策略》,就十分重视教师讲授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管理能力的运用;其次我找出了这些研究的趋势:① 近几年的研究,愈加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观念和行为,用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② 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中的矫正作用,要求教师每节课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③ 从以学生为本出发,对教师的教育机智要求越来越高,已经影响到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最后我想提出有些研究的不足之处:① 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理论论述较详细,实际操作方法论述较少,有的文献有提到“三维目标的制定”也举出了贴切的实例,但是并没有对此提出规范性的建议和要求;② 在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对策中,对网络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对策极少;③ 在提高教学评价有效性的对策中,并没有提出改变思想品德课现有评价体系的具体手段;2)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早期的教学有效性研究,关注的重点大多在于教师的特征和品质,包括教师的生理品质和心理品质,以及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技能。但是这种仅将教师作为教育有效性的研究对象的观点,其实方向是有偏差的,教学有效性研究真正应当关心的主要范围是课程和课堂。 到20世纪60、70年代,外国学者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范明显地围扩大了,方向也有了变化,从仅关心教师的品质和特征,转变为关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其重点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英国朗曼公司在1993年出版的《教学即沟通》中,就明确表示师生之间的沟通会对教学有效性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对“教”与“学”两方面的关注,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西方学者开始多方面、多角度地研究课堂有效教学,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研究。该组织在长期研究后认为,应当从五个方面考察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这五个方面包括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技能、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专业品质、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师的品德方面。这种对教师、对课堂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为后来者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做出了有益的示范。 进入21世纪,各国对“如何通过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均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热情。教学有效性的关注重点随历史发展而变化,但最终都落实到学生的品德以及行为发展和变化上。至今,关于什么是教学有效性、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仍在继续,为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中外文献资料的研读以及对现实教学现象的研究,发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没有完全达到新课标和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为了使思想品德教师切实有效地履行德育职责,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使学生在教师有效的教学之中,体验生活、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使思想品德课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实地现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理论论述、调查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找出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并分析出现思想品德课低效问题的深层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总结前人研究结果,补充和完善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理论,为今后的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究。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绪论① 研究动机和背景② 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2)研究综述① 国内研究综述② 国外研究综述 3)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不足① 课前教学准备方面的不足② 课堂教学实施方面的不足③ 课后教学评价方面的不足 4)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① 课前教学准备方面低效的原因② 课堂教学实施方面低效的原因③ 课后教学评价方面低效的原因 5)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对策① 提高课前教学准备有效性的对策② 提高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性的对策③ 提高课后教学评价有效性的对策6)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课例分析(二)预期目标 在研读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文件、参考中外文献资料、研究现实教学现象的基础上,以新课标和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为标准,找出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各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深入探讨并分析出现思想品德课低效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从而构建有效教学模式,在课例中运用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使得思想品德课切实有效地达到新课标和新课改的具体要求的目标。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研读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及教材,把握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内涵,充分认识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意义;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充分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总结其共识,揭示差异,指出不足,为研究做准备;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统计分析等,把握思想品德课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3)比较分析法:比较国内外、不同类型思想品德课例之间的差别,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做原因分析,提出改进对策。(二)研究手段以传统文献检索手段为主,辅以网络、数据库等手段,开展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数据整理、课例分析等工作。(三)研究步骤1)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及教材,把握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充分认识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意义。2)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充分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总结其共识,揭示差异,指出不足,为研究做准备;3)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现状调查与分析。设计、分析问卷,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现状进行充分调研。4)通过网络收集近几年全国及各省开展的思想品德课研讨课及评优课的课例作为分析对象,在此基础上对现状进行客观分析,重点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作原因分析。5)对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作出策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实践,尝试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6)撰写论文。

4.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4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2、谢树平.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3、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七学期

第11-17周: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第八学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