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介审判”到“舆论审判”——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审判”现象分析开题报告

 2022-01-11 09:01

全文总字数:4453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民众的信息获取渠道也日趋多样化,几乎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智能终端,新媒体时代来临。通过各类社交平台,民众能够获取各类热点信息,同时与信息传播者进行即时互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信息流的传播,同时给予普通民众更多的知情空间。然而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大量的信息涌入网络,民众难以辨别真假,通过在社交平台的狂轰乱炸,传播者便可以利用民众的从众心理形成压倒性的舆论,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威胁到司法机关的判决。譬如之前的“江歌案”,在微博、微信等媒介平台的热点居高不下,充斥着诸如“万人签字判决陈世峰死刑”“刘鑫为什么还活着”等言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煽动民众情绪,甚至将司法机关拉到民众的对立面,用舆论妨碍司法机关作出判决。

(1)目的: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有话语权,可以针对时事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是这些言论往往都是有失偏颇的。“媒介审判”逐步嬗变为“舆论审判”,无论是专业媒体或者是社会媒体都难以起到引导作用,甚至还会煽动民众情绪,促使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现象的形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1)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新媒体时代“媒介审判”的现象,并寻求解决措施。随着4g网络的出现,智能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但却不能善加利用。同时新闻亦真亦假,煽动大众情绪,舆论断层分化。现今,“媒介审判”现象激化社会矛盾,严重影响到司法判决,这就更需要寻求有力的措施来实现司法独立,减少“媒介审判”现象的出现。

此次研究共分为五个章节,绪论简要介绍此次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初步解释“媒介审判”现象。第二章节研究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到“舆论审判”的嬗变,主要研究“媒介审判”的时代特点、成因、以及具体表现。第三、四章节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审判”的正负效应,研究“媒介审判”的时代意义。第五章节拟定防范“媒介审判”现象的措施,寻求司法独立,提升公民素养,规范网络环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2020年1月1日——1月15日:在学分制系统中确认选题和指导老师。

2020年1月16日——3月6日:撰写开题报告,修改,提交开题报告给指导教师审阅。

2020年3月7日——3月13日:开题答辩,修改后正式打印,提交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3].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