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甲素的肝毒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02 10:0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主要解决以下问题:探究雷公藤甲素诱导肝毒性的分子机制,同时为预测药物肝毒性提供有用的信息。

研究手段: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且通过RT-PCR验证芯片结果,探讨雷公藤甲素肝毒性机制。

文献综述:

雷公藤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被报道发生中毒事件最多的中草药之一,但是由于其临床上对自身免疫病等难治性疾病有独特疗效,几乎没有可以完全替代的类似中药,因而雷公藤类药物也是临床使用频度最高、对其毒副反应观察相对最详细、记录最多的中药制剂之一。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毒理学研究中更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雷公藤和雷公藤甲素概况

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iHook.F)是卫矛科雷公藤属一年生藤本植物,又名黄藤、木黄腊藤、断肠草等[1]。雷公藤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苦辛、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是我国传统中药中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2]。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雷公藤具有抗炎、抗菌、免疫抑制、抗生育、抗肿瘤活性等。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炎、红斑狼疮及各种皮肤病等50多种疾病[3]。

雷公藤属植物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至今,国内外学者已从雷公藤植物中分离得到450多种成分,其中约90%为萜类化合物主要为二萜类118个,三萜类130个,倍半萜吡啶生物碱类77个,倍半萜多元醇酯类78个,其他类成分53个[4]。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又称雷公藤内酯醇)是提取自雷公藤的一种环氧二萜内酯醇,是雷公藤中主要药理活性成分及毒性成分[5]。雷公藤甲素为雷公藤中活性最高的化合物,其相关效价比雷公藤总苷高100~200倍[6]。

雷公藤及其制剂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血液及造血系统等。雷公藤类制剂临床最为常见的毒副反应在于消化系统,不同制剂发生率从5%-78%,其表现有食欲不振、上腹不适以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7]。严重者可致消化道出血[8],也有导致伪膜性肠炎[9]、顽固性呕吐[10]、以及溃疡性结肠炎[11]。约有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服用雷公藤或其制剂后会导致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肝脏出血及肝坏死,多发生在用药后2-4w,且雷公藤片较雷公藤多苷更易引起肝损害[12]。

2.雷公藤甲素肝毒性研究概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